阿依古丽接过话,“而且不止是电。
你们知道吗?每一瓦特的能量背后,都有一个人的故事。
有人为了让孩子写作业多亮十分钟灯,有人为了让牧民冬天不再烧牛粪取暖,有人为了让非洲的小朋友也能上网课……正是这些人的心愿,推动着这些星星升空。”
孩子们安静下来,眼神明亮如星。
回程飞机上,央金靠在她肩头睡着了,手里仍握着那块木雕输电杆。
她轻轻替女孩盖好毯子,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,写下一段话:
>“今天,我们送上去的不仅是一颗卫星,更是一种信念:光不该是少数人的特权,而应是所有人的权利。
技术可以复制,模式可以推广,但唯有对生命的尊重,才是永不衰减的能源。
当一个孩子相信自己能改变世界时,世界,真的就会变亮一分。”
抵达成都后,她直奔启明学院实验室。
新一代“柔性储能舱”
已完成低温测试,团队正准备送往南极科考站进行实地验证。
墙上地图新增了十几个红点:尼泊尔喜马拉雅山区、西伯利亚冻土带、撒哈拉边缘村落……
晓兰迎上来:“阿姐,NASA发来消息,阿拉斯加接收站已完成校准,期待下周进行跨太平洋能量传输试验。
他们还提议,联合发起‘极地光明行动’,为北极圈内二十个原住民社区提供全年稳定供电。”
她点头:“告诉他们,我们可以做到。
但条件是??每个社区必须成立自己的‘追光队’,参与运维培训,掌握基础检修技能。
我们要送的,不只是电,是能力。”
“明白。”
晓兰笑着记录,“我已经联系了因纽特青少年科技营,他们愿意第一批试点。”
三天后,她启程前往云南悬崖村。
车行至山腰,道路中断,只能徒步攀爬。
藤梯依旧悬挂在绝壁之上,但这一次,她看到两侧已架设起绝缘电缆,沿着岩壁蜿蜒而上,宛如一条银蛇穿行云雾之间。
村口,一群村民挥舞着红旗迎接。
“阿依老师!
电缆昨天通到了最后一户人家!”
村长激动地喊道,“现在全村都能看春晚了!”
她走进一户人家,屋里亮着LED灯,电视正播放天气预报。
一位老奶奶拉着她的手,反复念叨:“亮堂,真亮堂啊……我活了八十年,头一回觉得黑夜不冷。”
当晚,村里举办“第一夜光明宴”
。
篝火熊熊燃烧,孩子们围着她跳舞,唱着新编的歌谣:“电线爬上山,月亮落进碗,阿依阿姨带来光,照亮阿妈纺线线……”
她坐在火堆旁,看着跳动的火焰,忽然觉得,这火与电并无分别??都是人类对抗黑暗的方式,一种古老,一种现代,本质相同。
夜深人静,她走出帐篷,仰望星空。
这里的夜空同样清澈,银河低垂,仿佛伸手可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