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功入轨,姿态稳定,能量转换系统启动正常。
地面接收站数据显示,首束定向能量已精准投射至甘肃民勤荒漠实验区,点亮了一片由五百盏智能路灯组成的“希望之阵”
。
当晚,航天局举行庆功宴。
觥筹交错间,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工程师走到她面前,端着一杯清茶。
“林工?”
她愣住。
老人微笑:“我是你父亲林建国的师兄。
当年我们在同一支勘测队,走遍西北荒原。
他常说,最怕的不是风沙,是夜里看不见灯。”
阿依古丽鼻子一酸。
“你知道吗?”
老人轻声道,“‘启明’这个名字,是你爸早年提过的构想。
他说,如果有一天能把太阳搬到天上再送下来,那就叫‘启明计划’。”
她怔在原地,久久说不出话。
原来,命运早已埋下伏笔。
她以为自己是在开创未来,其实,不过是在完成一场跨越生死的接力。
宴会结束后,她独自回到临时宿舍,打开电脑,调出“苍穹算法”
的深层日志。
系统记录显示,在火箭点火瞬间,全球共有3,217名儿童在同一分钟内许下“希望世界更亮一点”
的愿望??其中,68%来自偏远地区,42%使用非母语表达。
算法自动将这些心愿转化为“情感势能值”
,并反向注入卫星控制系统,使其初始运行效率提升了0。7个百分点。
**这不是迷信,是共情的力量被量化成了物理现实。
**
她怔怔地看着数据流,忽然明白:所谓“智能电网”
,从来不只是机器之间的连接,而是人心与人心之间,借由光与电搭建的桥梁。
第二天清晨,她带着孩子们参观发射中心展厅。
墙上挂着中国航天六十年历程图,从第一颗人造卫星到空间站建设,再到今天的“环地光伏星座”
计划,每一步都标注着无数无名者的姓名。
讲解员指着最新展区说:“未来三年,我们将陆续发射十二颗同类卫星,形成覆盖全球的能源互联网。
届时,任何一片土地,只要有一块光伏板、一座储能舱,就能接入这张网,成为光源的一部分。”
“那……沙漠也能有电了吗?”
一个男孩怯生生地问。
“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