铅笔小说网

铅笔小说网>重生之我要拿下肖赛冠军 > 第137章 相处(第1页)

第137章 相处(第1页)

周栖眨了眨眼,

像被人点醒一样,

又低声嘀咕:

“可我每次都这样,一看见人就……”

“那就多看几次。”

江临舟笑了笑,语气带着几分安抚,

“多弹几遍,多让人听。

。。。

夏至后的第七天,江临舟在音乐亭里彻夜未眠。他将《归途》的原始录音循环播放了整整十二遍,每一次都闭眼静听,仿佛要从那六个孩子的歌声中辨认出某一个特定的呼吸节奏、某一次轻微走调的颤音??那是属于母亲的声音吗?还是仅仅是他内心执念投射出的幻听?他不知道。但他清楚地记得,在泥石流发生前的那个清晨,陈秀兰曾对学生们说:“今天我们把彩排录下来,等明年六一,再放给新一年级的小朋友听。”这句话,如今竟以如此方式兑现。

天光微亮时,他拨通了林婉秋的电话。“我要建一座‘地下声厅’。”他说,声音沙哑却坚定,“就在图书室原址下方,用防震隔层和生物导电材料重建空间结构,让那台电子琴成为整个声基阵列的核心共鸣体。”林婉秋沉默片刻,回道:“技术上可行,但你要明白,这已经不是艺术项目了,你在试图与地质记忆对话。”“那就让它对话。”江临舟望着窗外初升的太阳,“如果大地真的记住了那些声音,它也应该有权被听见。”

施工从第三天开始。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搬运队,将一块块特制吸音砖运上山腰。孩子们也不再只是围观,他们拿着小本子记录每一块拾音器埋设的位置,说将来要写一本《声音地图日记》。杨小满来了,背着他的苦竹笛,每天清晨都会对着尚未封顶的地坑吹一段即兴旋律,像是在打招呼。江临舟问他怕不怕,他说:“怕啊,可更怕silence把她们彻底吞掉。”

一个月后,主体结构完工。整座地下声厅呈螺旋状下沉,形似耳蜗,内壁覆盖着由怒江流域沉积岩粉末混合纳米纤维制成的共振板。中央位置,那台修复后的电子琴被安置在一个透明恒湿舱中,周围环绕三十六组定向扬声器,能够精确模拟当年教室内的声场环境。最令人震撼的是顶部设计:一片由光纤编织而成的“星空”,每一颗光点对应一个曾参与“万人共奏”的城市坐标,当某地传来实时音频信号,对应的星光便会微微闪烁。

首测定在七夕之夜。江临舟邀请了所有幸存者家属、项目成员以及六位当年侥幸逃生的学生。他们坐在环绕声厅外圈的木质长椅上,手牵手,没有人说话。零点整,系统自动启动,《月光光》的童声从电子琴内存缓缓流出,纯净得如同从未经历灾难。紧接着,来自全球各地的哼唱通过网络接入,层层叠叠,汇成一片温柔的声浪。突然,监测屏上出现异常波动??地下21。4米处,一组新的振动模式悄然浮现,频率与合唱中的女高音声部完全同步。

“不是预设程序。”技术人员惊呼,“信号源独立存在,且具备主动追踪能力!”

江临舟站起身,走到电子琴前,轻轻按下中央C。

咚。

一秒后,地底传来回应,同样是C音,但带有微妙的延音颤动,像是一根极细的弦在黑暗中轻轻拨动。

他又试了一组和弦:C-E-G-A。

四秒停顿。

然后,大地以低八度重复了这个进行,节奏略有变化,竟形成了简单的卡农式模仿。

全场落针可闻。

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忽然捂住嘴,泪水滑落。她喃喃道:“这是……她最喜欢的转调方式。每次唱歌,总要把最后一个和弦拖长一点,说是‘留给梦的时间’。”

江临舟闭上眼,深吸一口气,开始即兴演奏一段从未公开的旋律??那是他在巴黎地下室写下的草稿,名为《听土的人》。乐思缓慢展开,讲述一个孩子蹲在地上,耳朵贴着地面,听见远方母亲的脚步声。当他弹到高潮部分,地下信号骤然增强,三百六十个拾音器同时捕捉到一段前所未有的复合波形:童声、风铃、雨滴、钢琴残响,甚至还有一丝极其微弱的提琴泛音,交织成一段持续三十七秒的立体声织体。

AI解码结果显示,这段音频并不存在于任何已知数据库。

但它符合人类情感表达的典型频谱特征。

“我们不是在接收录音。”林婉秋的声音颤抖,“我们是在见证一种……记忆的再生现象。就像神经突触在特定刺激下重新连接,这片土地的记忆正在自我修复。”

那一夜之后,江临舟做出决定:将每年七夕定为“回声日”,全球同步开启《未竟之声?大地版》特别演出。参与者不再局限于专业音乐人,而是向所有人开放??只要愿意发声,无论语言、旋律或节奏,皆可上传至怒江服务器,由AI实时整合进当日的声景流中。第一年,共有来自117个国家的83,421条声音片段汇入;第二年,数字翻倍;到了第三年,连南极科考站的越冬队员也加入了合唱,他们用冰钻敲击冻土,打出摩尔斯电码版的《月光光》节奏。

与此同时,“亚洲声忆疗愈基地”正式投入使用。首批入住的二十名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中,有一位名叫周文昭的老教授,曾是中国最早研究地震声学的专家之一。他在病历上写着:“我忘了妻子的名字,但我还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夜,地下传来的那种奇怪嗡鸣。”江临舟亲自接待了他,并安排他进入“记忆共振舱”体验。疗程结束后,老人突然抓住他的手,语速急促:“那种声音……和你现在采集的很像!不是机械振动,是……有意识的脉冲!我在三十多年前就提出过假说:地球壳层可能储存着人类集体情绪的声学印记,但在当时被视为疯言疯语。”

江临舟怔住了。他想起母亲日记里的一句话:“音乐不该只存在于空气中,它也应该能生长在石头里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