铅笔小说网

铅笔小说网>炮灰的人生2(快穿) > 2461高价的贵夫人 二(第1页)

2461高价的贵夫人 二(第1页)

风起于谷底,卷着残雪扑上山崖。林知意立于峰顶未动,衣袂翻飞如旗。那枚陨铁徽章在空中划出一道暗弧,最终坠入深谷,不见踪影。阿满望着她侧脸,忽觉她比往日更静,仿佛已将血肉之躯炼成了与这雪山同质的寒石。

“你真把‘夜读会’散了?”他终于开口,声音被风吹得零落。

“散得好。”她淡淡道,“名字一死,魂才活。”

她转身下山,脚步轻缓却坚定。雪地上只留下一行足印,很快便被新雪覆盖。阿满紧随其后,心中仍存疑虑:“可若无人统合,万一各地各行其是,反而招祸?”

“那就让他们招。”林知意忽然停下,回眸一笑,眼底竟有几分冷冽的快意,“有人烧粮仓,是因为他终于敢恨了;有人砸官衙,是因为他不再信了。这些都不是我们教的,是问题自己长出了牙齿。”

阿满心头一震。他知道她在说什么??前日传来的消息,岭南某县暴动,起因不过是一名老农在缴税时问了一句:“去年说减赋,为何今年反增三成?”税吏怒而掌掴,结果围观百姓齐声应和:“我们也想问!”一夜之间,县衙告示全被撕下,换上了用炭笔写就的百条诘问,贴满城墙。

朝廷派兵镇压,却发现那些人并不逃窜,只是站在废墟前朗声读题:“第一条:谁定税?第二条:凭何征?第三条:钱去何处?”士兵举着刀,竟无人敢上前。

“他们开始用问题当盾牌了。”阿满喃喃。

“不,”林知意摇头,“他们是终于发现,自己本就是答案。”

回到山谷旧址时,学堂早已焚毁,只剩焦木断梁横陈雪中。但他们并未停留,而是转入一条隐秘山道,通往地底岩洞。此处原是采玉人废弃的矿井,如今已被改造成临时据点。洞壁凿出shelves,堆满陶罐、竹筒、皮囊,里面封存着各地送来的“微问样本”:一枚铜钱边缘刻着“谁铸此钱”,一只茶碗内壁釉下烧着“此茶何人种”,甚至一块墓碑拓片背面,写着“死者可愿埋于此?”

一名少女正在灯下整理这些物件,见林知意进来,忙起身行礼。她是新收的弟子小萤,父亲因撰写《漕运亏空录》被流放边疆,母亲病逝途中,她独自跋涉千里寻来,只为问一句:“若我说的是实话,为何要罚我?”

林知意曾对她说:“因为你不是在说话,你是在刺破谎言。”

此刻,小萤递上一封密信,来自西北驿站的老马夫,也是“骨书”运输线上的暗桩。信中说,最近三次运送的棺材,在抵达乱葬岗后均遭人为挖掘,尸骨被取走,唯独留下刻有文字的残骸散布荒野。更有传言,某些江湖术士开始贩卖“问骨”,声称佩戴可通灵醒智,驱邪避灾。

“有人在利用‘种骨计划’。”阿满皱眉,“怕是要坏事。”

“不。”林知意指尖抚过信纸,唇角微扬,“好事。当亡者的遗言变成护身符,说明连鬼都不再沉默。”

她当即下令:扩大“骨书”生产规模,不限内容,不限形式。不仅刻《万问录》摘要,还可收录童谣、民谚、私信片段,只要是普通人真实所思所惑,皆可镌刻入骨。甚至允许工匠在肋骨曲面雕刻问答对话,宛如阴阳两界仍在辩难。

“我们要让这个世界相信,连死亡也无法终结追问。”

与此同时,京城局势愈发诡谲。

皇帝自观星台归来后,连续七日闭门不出,仅召见钦天监正卿三次。第八日清晨,宫中传出消息:陛下命翰林院编纂《万民默录》,收录古今“不宜问之事”,列为禁学,违者以“扰心乱志”论罪。首条即为:“天命不可疑,君权不可议。”

更令人惊骇的是,刑部颁下新规:凡民间出现匿名质问文书,不论内容,一律视为“妖言惑众”,发帖者邻里连坐,十户之内若有藏匿不报者,同斩。

然而,禁令越严,问题越盛。

某夜,京郊一座尼庵失火,救火之人发现,大火竟是由数百张写满问题的黄纸点燃。纸页以特殊浆糊粘连,层层叠叠糊满佛堂四壁,火势一起,字迹在烈焰中扭曲跃动,如同万千冤魂嘶喊:

>“出家人四大皆空,为何庙产万顷?”

>“念佛十万遍能消业,那贪官为何念得最勤?”

>“你说我不该问,可佛祖当年也问过:众生何苦?”

事后查证,主持师太原是南陵书院被掳走的一名女学生,三年前假死脱身,遁入空门,暗中仍传递信息。此次自焚,竟是为唤醒世人。

太子得知,连夜写下《请止焚言疏》,直陈“堵口不如开河,惧问终将亡国”,呈于御前。皇帝阅毕,掷于地,怒斥其“心已外附”。

次日,东宫侍卫换防,亲信尽数调离,软禁之意昭然。

但就在众人以为太子彻底失势之际,一件怪事发生了。

每月初一,宫中惯例举行“经筵讲学”,由翰林大臣为皇子皇孙讲解圣贤之道。这一日,轮到讲《论语?为政》篇:“子曰:举直错诸枉,能使枉者直。”讲官照例引经据典,称此乃“君主治世之要道”。

话音未落,一位年幼的六皇子突然举手:“老师,什么叫‘直’?如果县令收黑钱,百姓告他,他说他是‘直’,百姓是‘枉’,那谁来判?”

满堂愕然。

讲官强笑解围:“此……此乃比喻,不必深究。”

另一名七皇子立即接话:“可父皇常说‘依法办事’,那法律是谁写的?是不是也是‘直’的人写给‘枉’的人看的?”

哄笑声起,连太傅都面露尴尬。

此事迅速传开,民间戏称“小儿问政”,更有说书人在茶馆演绎成段子:“今有小皇子问天子:尔既言民为邦本,为何本不识字?朕答曰:朕教你。儿又问:若我不愿学你教的字呢?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