铅笔小说网

铅笔小说网>隆万盛世 > 1571出征(第2页)

1571出征(第2页)

翻开内页,一行朱批小字跃入眼帘:“辰时三刻,赐太子参苓饮一盏,用砒霜三分、附子末五分,依张公公命。”

“张公公……”陈?倒吸一口凉气,“只有张宏才被称为‘张公公’!这是直接证据!”

就在此时,井外传来脚步声。数十名黑衣人围拢而来,领头者身披黑袍,面白无须,手中托着一盏青铜灯,灯火幽蓝,映照出他掌心一颗鲜红痣。

“我等你们很久了。”少年声音清冷,“冯念死了,你也该陪他下去。”

阿菱认出了那盏灯??是当年青萍会祭祀用的“冥引灯”,传说点燃后可召唤亡魂附体。她不动声色,将账册塞入怀中,缓缓抽出短剑。

“你知道吗?”她忽然开口,“冯念临死前说过一句话:‘最怕的不是恶人掌权,而是好人沉默。’你以为你在重建秩序,其实你只是重复张宏的路??用谎言筑塔,拿人命铺阶。”

少年冷笑:“历史由胜利者书写,你说再多也没用。”

“那就让历史自己说话。”阿菱猛地将账册抛向空中,同时挥剑斩断悬绳,铁板轰然落下,封住井口!

黑暗瞬间降临,但也在那一刻,头顶雷声炸响,一道闪电劈开云层,照亮井底。陈?趁机点燃随身携带的磷粉,幽光闪现,照得账册文字清晰可辨。

“记住这一刻!”阿菱高喊,“这不是秘密,这是审判!”

外面传来怒吼与撞击声,黑衣人试图破井。但他们不知道,李十七早已在外布置讯号烟火。片刻之后,一道赤色焰火冲天而起,直射紫禁城上空??这是归义营失传已久的“烽心令”,意味着核心证据已获,请求总攻。

半个时辰后,裕王亲率禁军包围冷宫。少年被捕时仍面不改色,只冷冷道:“你们赢了一次,但只要人心尚贪,权力尚欲,文伥就不会消失。”

“没错。”裕王站在井边,望着深不见底的黑洞,“但它再也不能躲在阴影里了。”

次日清晨,皇帝召集群臣于文华殿,当众宣读药房账册原文,并命太医院首席太医作证砒霜毒性反应。满朝哗然。随即,原内阁大学士周延儒被迫坦白:当年他曾目睹张宏焚毁太子脉案,因惧祸不敢言,今愿以死谢罪,当场撞柱重伤。

皇帝闭目良久,终下令:“即日起,将冷宫枯井填平,建‘昭雪亭’一座,立碑铭文,永志不忘。凡曾知情不报者,不论品级,一律革职查办;凡主动揭发余党者,赦其前罪。”

与此同时,全国再度掀起肃逆风暴。江西、湖广、四川等地接连破获“伪太子党”,擒获假冒宗室者十一人,缴获伪造玉牒、龙袍、印玺无数。黔国公沐氏主动献出祖传密档,证实二十年前宁王曾与缅甸土司结盟,图谋割据西南。

而最令人震撼的发现,来自甘肃敦煌。一名老僧交出一部残卷《青萍秘典》,其中记载:“文伥之道,不在夺权,而在惑心。使忠者疑,义者困,智者迷,勇者疲。待天下皆不信时,吾等即可代天立言。”

阿菱读完此卷,久久不语。她终于明白,冯念之所以选择以布衣之身行走江湖,正是因为庙堂之上,太多人已被这种“惑心之术”侵蚀,连自省之力都已丧失。

十月深秋,朝廷举行大祭,追封太子为“恭愍皇太弟”,冯念追赠“正一品光禄大夫”,谥号“忠烈”。归义营幸存者皆授勋位,阿菱却婉拒一切封赏,只求将《青萍录》全文刊印,发往全国学堂,作为“鉴奸录”必读篇目。

临行前夜,她独自登上景山万春亭。当年系铃之人已死,铜铃也被取下封存。但她知道,真正的警钟,从来不在檐角,而在人心。

她取出冯念遗留的笔记本,翻到最后一页,提笔续写道:

“火可熄,光不灭。井可封,泉不止。月或缺,终将圆。只要还有人愿意睁开眼睛,黑暗就永远无法称王。”

次年春,杭州“念学堂”迎来第一批女学生。她们不必缠足,不必学绣,而是研习算术、律法、农政与史论。阿菱亲自授课,第一课便是讲“什么是真相”。

她说:“真相不是一句结论,而是一条路。它布满荆棘,沾满血泪,许多人走到一半就放弃了。但只要你不停下,哪怕只走一步,光明就会多一分。”

多年以后,当那位曾在纸上画“残月井口”的男孩成长为刑部尚书,主持修订《大明律疏议》时,他在序言中写下这样一句话:

“吾师尝言:治国如执炬,逆风而行,则火焰愈烈。今我辈所持者,非权柄,非律条,乃先贤以命燃起的那一簇火光。”

隆万盛世,由此真正开启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