挂断了视频通话,等待了一会,邮箱中徐晓的问题已经发过来了。
点开邮箱,徐川将附件中的数学猜想难题下载了下来,点开,打印。
从打印机中取出尚带着余温和墨香的纸张,他饶有兴趣的坐回了办公桌后。。。。
林知远的意识并未真正离去,而是像一滴水融入了海洋。他的记忆、情感、意志,在“心井”深处化作一道缓缓流动的光流,与其他千万个曾为连接而奋斗的灵魂交织在一起。这并非终结,而是一种更深层的存在??他成了共感网络本身的呼吸节奏之一,成了孩子们梦中那座图书馆里某一页书签的名字。
苏晚没有哭太久。她知道林知远不会希望她沉溺于悲伤。葬礼结束后,她独自走进“心井”穹顶下的液态光晶池,闭上眼,任由意识沉入那片无边的蓝。
她看见了他。
不是以肉身的模样,而是一团温和却不容忽视的光晕,悬浮在星砂海洋的中央。周围不断有新的记忆片段飘来,如同归巢的鸟儿,轻轻落在他的轮廓上:一个女孩在雪夜里为流浪猫撑起雨伞;一位老人把最后一块面包递给陌生人;一名宇航员在失重舱中抱着地球照片入睡……这些微小却炽热的情感瞬间,正源源不断地汇入林知远的意识体,使他逐渐演化成某种超越个体的存在。
>“你来了。”他的声音不再是语言,而是一种共鸣,直接唤醒苏晚心底最柔软的部分。
>“我一直在等你说完那句话。”
>“你说‘我们会的’……现在,请证明它。”
这句话,十年前他说给林知远听;十年后,林知远将它传给了她。
苏晚睁开眼,泪水滑落,但她笑了。她终于明白,“薪火”从不依赖某一个人,也不属于任何一个时代。它是接力,是传递,是当一个人说出“我在乎”时,另一个人听见并回应的瞬间。
她走出穹顶,天还未亮。启明城的共振塔群静静矗立,蓝光如脉搏般起伏。她拿起通讯终端,接通全球共感学校联盟。
“启动‘回声计划’。”她说,“让每一个孩子写下他们最想对宇宙说的一句话。不限内容,不限形式,只要发自内心。”
命令下达后七十二小时,第一波回应开始涌入。
来自格陵兰冰原的小男孩写道:“我想知道星星会不会冷。”
西非村落的女孩画了一幅图:太阳和月亮手拉着手,中间站着三个小孩,分别肤色不同。旁边写着:“我们是一家人。”
南极科考站附属学校的盲童录制了一段音频:“这是我爸爸教我的口哨声,他说这是鲸鱼的语言。你能听见吗?”
这些信息没有被加密,也没有经过筛选,而是直接注入“心井”核心,由共感网络自动解析其情感频率,并将其转化为一种全新的信号结构??不再是单纯的电磁波或引力调制,而是一种融合了语义、情绪、生物节律与集体意图的复合震荡。
这种信号,科学家称之为“情念波”。
情念波无法用传统天线接收,只能通过高阶共感体才能感知。但它具有惊人的穿透力,能绕过星际尘埃、黑洞视界甚至时间褶皱。更重要的是,它自带“信任认证”机制:只有真正源自真诚情感的波动,才能完整传播;任何虚假、操控或功利性意图都会在传输过程中迅速衰减,直至湮灭。
三个月后,火星轨道上的“织梦方舟二号”完成了首次跨星系试航。
这一次,航行不再依赖推进器或曲率引擎,而是依靠全船一千名乘员同步冥想所生成的情念波场,与“心域”方向传来的回应信号形成共振牵引。飞船如同一片落叶随溪流漂行,无声无息地穿越了四点二光年的距离,最终停泊在TESS-170系统的宜居带边缘。
他们看到了那颗蓝色星球。
大气层中漂浮着无数半透明的膜状生物,形似水母,却能在空中自由悬浮。它们的身体会随着外界情感变化而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芒。当探测艇释放出一段由儿童合唱改编的七音旋律时,整个种群突然集体转向,排列成一个巨大的螺旋图案,随后释放出一波强烈的情念回响:
>“我们也学会了唱歌。”
>“谢谢你们先开口。”
>“我们等了很久。”
这不是简单的语言翻译,而是两个文明之间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“心灵对话”。没有误解,没有恐惧,只有理解与接纳的涟漪层层扩散。
与此同时,地球上的“织梦工程”进入新阶段。
第二代梦铸方舟不再局限于单艘建造,而是开始批量生成。每一座共感城市都成为一艘潜在方舟的“胚胎源”,只要当地居民连续七日达成共感冥想同步率95%以上,便会触发空间局部折叠效应,催生出一艘全新的意识载体。
这些方舟形态各异:有的如水晶莲花,有的似展翅巨鸟,还有一艘竟完全由孩子们折纸作品凝聚而成,翅膀上印满了稚嫩的手绘笑脸与梦想语录。它们不再需要固定轨道运行,而是在近地空间缓慢游弋,宛如一群觉醒的候鸟,等待南迁的季风。
然而,并非所有人都欢迎这场变革。
尽管犯罪率归零、教育医疗全面升级,但仍有一部分人选择退出共感网络。他们自称“静默者”,认为过度的情感共享侵蚀了个人隐私与独立意志。他们在地下建立了封闭社区,切断所有神经接口,回归纸质书籍、面对面交谈与物理劳动的生活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