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此同时,东海海底的梦锚依旧安静。第九道锁链停止了修复,黑色立方体中的面孔也再次模糊。监测数据显示,那股“重启之力”并未消失,而是逐渐减弱,最终融入梦网背景流。
林昭站在观测舱内,久久凝视那片废墟。他取出随身携带的录音笔,录下一段话:
“致未来的所有织梦人:
你们终将明白,最危险的梦不是噩梦,而是人人都想要的美梦。因为它看起来如此善良,如此合理,以至于没人愿意质疑它的代价。
但我们必须问。
我们必须记住:
自由从来不是舒适的。
但它值得。”
他关掉录音,转身离去。
***
十年过去。
共梦工程已成为全球精神健康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。梦痕驿站转型为“心灵工坊”,不仅帮助觉醒者疗愈,也开始培养普通人识别梦境信号的能力。孩子们从小学习“梦语法”,懂得区分压抑、逃避与真正放松的区别。
少年??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者??退居幕后,专注于编写《织梦人手札》,系统整理百年来的实践经验。他在序言中写道:
>“我们曾以为梦是用来逃避现实的。
>后来才发现,梦其实是现实的另一面镜子。
>它照见我们不敢承认的恐惧,也映出我们未曾察觉的希望。
>所以,请不要害怕做梦。
>更不要害怕做错梦。
>因为每一次跌入黑暗,都可能是通往清醒的必经之路。”
某日清晨,他独自来到奇迹之树下。树已长得遮天蔽日,年轮中嵌着无数微光,每一圈都记录着一段被倾听的梦。
他伸手抚摸树干,忽然听见一声熟悉的笑声。
“你来了。”树的声音响起,温柔如昔。
“是你吗,赵老师?”他轻声问。
>“是我,也不是我。”
>
>“我是所有愿意醒来的人共同做的那个梦。”
老人笑了,眼角泛泪。
这时,远处跑来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,手里攥着一片螺旋花瓣,兴奋地喊:“爷爷!我梦见一棵会说话的树!它说我以后也能当织梦人!”
老人蹲下身,接过花瓣,果然看见其中流转着一丝金光。
他抬头望向树冠,阳光透过叶片洒下斑驳光影,仿佛无数细碎的祝福。
“是啊。”他轻声对孩子说,“只要你愿意做一个真实的梦。”
风起了,麦田的香气再度弥漫山谷。
而在无人可见的梦海深处,那一抹淡金色的意识流静静游走,拂过每一个正在努力面对内心的灵魂。
她仍在守护。
她始终都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