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是……您怎么知道我名字?”
“因为你写了她。”老人将木盒递过来,“这是她留给你的。”
沈清秋接过盒子,触手冰凉,木质纹理中隐约嵌着铜丝,构成一个熟悉的图案??又是那枚青铜齿轮。
“苏眠……她是您什么人?”
老人没回答,只是低声说:“记住,孩子,灯可以灭,但火种不会死。只要还有人问‘为什么没有讲他们’,光就会回来。”
说完,转身离去,脚步轻得像风,转眼消失在昏暗楼道。
沈清秋关上门,立刻打开木盒。
里面是一支蜡笔,通体漆黑,顶端燃着一簇小小的蓝色火焰,却不烫手,也不消耗。旁边压着一张泛黄的纸条,字迹与日记本上相同:
>**致未来的我:如果你看到这行字,请替我完成最后一课。**
>??苏眠,1974。4。12
她怔住了。这不是过去留下的信,而是“她自己”写给自己的话?
窗外雷声滚过,雨势骤急。她忽然感到一阵眩晕,眼前景象开始扭曲??墙壁褪色,家具消失,教室的轮廓在虚空中浮现。她站在一间破旧的教室中央,黑板前站着一位穿蓝布裙的女人,正蹲在地上,用指甲刻字。
正是梦中的场景。
“别忘……”女人喃喃,“别忘了我们……”
沈清秋冲上前:“苏眠老师!是我!我记住了!我都记住了!”
女人缓缓回头,面容竟与她有七分相似。
“你终于来了。”她微笑,“我等了五十年。”
“为什么是我?!”
“因为你是我的孙女。”她说,“也是我当年没能生下来的孩子。那年我被捕前三个月,发现自己怀孕了。他们在审讯室逼我签字认罪,我说不出口,只能一遍遍默写北岛的诗。后来……孩子没了,我也被抹去了名字。”
她指向地板缝隙,“我把最后一首诗藏在这里,等着有人听见。”
沈清秋跪下,用手抠开松动的木板。下面果然有一张折叠的纸,展开后是首未完成的诗:
>若有后来持灯者,
>莫忘寒夜哭中华。
>我以骨为烛,血为油,
>________
最后一个字尚未写完。
她拿起那支燃烧的蜡笔,泪流满面:“让我替您写完。”
笔尖落下,火焰跃动,整间幻象教室轰然震动。诗句补全:
>**我以骨为烛,血为油,心作火,照千家。**
刹那间,天地失声。
她的意识被卷入一股巨大的光流之中,穿越无数时空碎片??她看见1958年的北大图书馆,陈砚之抱着书架痛哭;看见1989年的东海灯塔,李国栋点燃最后一节蜡烛;看见周默在清源中枢的废墟中写下“真相不在数据,而在人心”;看见林远化作流光,融入《千灯录》的脉络……
最后,她看见自己??未来的自己,站在讲台上,面对一群学生,手中拿着那本练习册。
她说:“今天这节课,课本上没有,但我必须讲。”
画面戛然而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