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对那些曾踏入其中的人来说,它从未消失。
他们在梦中仍能回到食堂,坐在熟悉的木凳上,看着林秀英背影忙碌。有时她会转身,递来一碗焦米饭,笑着说:“今天火候没掌握好,你将就吃吧。”
他们接过,一口吞下,泪流满面。
因为那正是他们记忆中最熟悉的味道??不完美,却独一无二。
数月后,第一座海外薪传分灶建成。
地点在撒哈拉沙漠边缘的一个村落。当地人用沙土垒灶,以仙人掌汁代替水,燃烧干枯的荆棘枝条。他们煮的不是食物,而是一段段口述历史:关于饥荒中的分享,关于婚礼上误烧的婚宴,关于母亲偷偷把自己的口粮换成孩子爱吃的甜薯……
火焰升起时,天空浮现一行虚影:
【此灶已接入共燃林主脉。】
随后,东京街头出现第二灶??建在废弃地铁站内,由流浪汉与失业青年共同搭建。他们收集城市丢弃的食材边角料,每日熬制“失败者浓汤”。喝过的人会在墙上留下一句话,诸如:“这是我爸最后一次陪我吃饭的日子。”“我女朋友嫌我穷,甩了我,但这汤真香。”“我不想死,还想再尝一次妈妈炖的萝卜。”
第三灶出现在北极科考站,科学家们用核能余热维持炉火不灭,每天向锅中投入一滴极地融水,并记录当日最孤独的感受。
第四灶扎根于火星模拟基地,宇航员们用人工土壤种植小麦,收获后磨粉烤成硬如石头的面包,称之为“地球之痂”。
第五灶漂浮在太平洋垃圾带中央,环保志愿者用回收塑料制成耐高温容器,烹煮海藻与深海鱼骨,称其为“末日前的最后一餐”。
第六灶……第七灶……第八灶……
短短一年内,全球共燃灶数量突破三千,且仍在增长。它们形态各异,燃料不同,甚至连“厨师”都不一定是人类??有聋哑学校的孩子们用手语指挥火焰节奏;有养老院的老人靠心跳频率调控火候;甚至有一处深海火山口,热液喷口自然形成的矿物结构竟呈现出标准灶台形状,每隔十二小时自动喷发一次富含氨基酸的蒸汽流,被潜水器命名为“深渊自煮”。
更诡异的是,某些灶台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也会自行点燃。监控录像显示,往往是某个深夜,火焰突然腾起,锅中无物,却持续沸腾数小时,直到清晨才熄灭。清理时发现锅底留下焦痕,拼凑起来竟是陌生人的名字与日期。
专家无法解释。
宗教团体称其为“神迹”。
政府试图封锁消息,却发现一旦切断共燃林信号,国民情绪指数立即暴跌,自杀率飙升。最终不得不承认:“这是一种新型社会维稳机制??人们宁愿相信一碗难吃的饭里藏着爱,也不愿接受冰冷的完美模拟。”
而林秀英,依旧守在山村老灶前。
她不再做饭给所有人吃,只做给特定的人。
比如那个曾在记忆回廊中坦白偷粮的男人,如今刑满释放,带着妹妹来到食堂。林秀英给他一碗清水,让他自己加盐、放米、点火。他煮了三次,前两次都太咸,第三次终于适中。当他端给妹妹时,手还在抖。
林秀英只是点头:“记住这个味道。以后她饿了,你就照这样煮。”
又比如那位假装上班啃冷馒头的父亲,妻子早已离世,儿子也不认他。他孤身前来,问:“我能重新学做一顿饭吗?”
林秀英递给他一把生米:“先学会饿。”
三天后,他真的饿得发昏,才再次敲门。这一次,他煮的饭夹生,汤寡淡,但他吃得一粒不剩。临走时,他在门槛留下一张纸条:“明天,我还来。”
最让陈守田动容的,是一个年轻女孩。她从小被收养,从未见过亲生父母。她带来一只破旧保温桶,里面是福利院阿姨每年生日给她煮的鸡蛋??每次都煮老了,蛋白发黄,蛋黄干涩。
“她们说,这样才有‘寿星味’。”女孩低声说,“可我一直觉得,是不是亲妈做的会不一样?”
林秀英沉默良久,带她走到共燃林深处。那里有一株幼苗,叶片呈螺旋状,中心微微发光。她让女孩把手贴在树干上,轻声道:“闭上眼,想你最想吃的那顿饭。”
女孩流泪了:“我不知道……我没吃过……”
“那就想象。”林秀英握住她的手,“想象一个女人忍着孕吐给你包饺子;想象她在雪夜里骑车十几公里送发烧的你去医院;想象她一边骂你挑食一边偷偷把肉全夹给你……”
火焰不知何时燃起。
锅中无物,却传来滋滋声响。
片刻后,一股奇异的香气弥漫开来??混合着酱油、姜末、焦糖与一丝铁锈般的血腥气。女孩猛然睁开眼,手中不知何时多了一碗热腾腾的饺子,皮薄馅大,汤汁丰盈。
她咬了一口,瞬间崩溃大哭:“就是这个味道!这就是妈妈的味道!!”
林秀英抚摸她的头发:“傻孩子,世上哪有什么天生就会做饭的妈妈?她们都是为了你,一遍遍烧糊、重来、再烧糊、再重来……直到某一天,你终于说:‘好吃。’”
那晚,共燃林开出第一朵花。
花瓣如火焰般跳动,花蕊中悬浮着一颗泪珠大小的晶体。赵明远检测发现,其内部储存着海量未命名的情感模式,类似于“初次哺乳”“第一次给孩子擦嘴”“默默吃完对方剩下的饭菜”等行为本能。
“这是人类亲情的原始代码。”他震惊道,“不是AI能模仿的东西??因为它建立在‘牺牲自我满足他人’的基础上,违背一切效率逻辑。”
林秀英将晶体埋入灶下泥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