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在一群马大哈在猜测是谁在捣蛋的时候,弗丽嘉带着人冲进了大厅!
奥丁在位的时候,其实王宫除了大型活动,平时都相对冷清。倒不是奥丁不喜欢与民同乐,而是奥丁实在太过于威严,大家都默认他不会喜欢和大家一起吵吵闹闹。。。。。。实际上奥丁年轻的时候,和托尔几乎一模一样,莽撞喜欢
热闹,当年他们三兄弟就喜欢整天开宴会。
直到他两个兄弟为了帮助他争夺永恒之火牺牲之后,奥丁整个人都变得阴郁无比。
从那时候起,王宫就变得冷清无比。
当然,也可以称之为庄严。
甚至以往托尔要举办宴会,也不会在王宫。因为大家都不乐意来,毕竟谁会在领导面前放浪形骸呢?
这是一种典型的畏惧权威的心理,这很正常。
小时候害怕老师,看到老师的地方都要绕道走。工作后害怕领导,汇报时紧张焦虑、手心出汗。这些都是权威恐惧的表现。权威恐惧,就是害怕与有权威的人打交道,比如领导、老师、长辈等。其实,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点
权威恐惧,因为我们心存敬畏。在组织中,这种敬畏心能形成向心力,有利于组织的正常运转。但如果对权威的恐惧令你刻意躲避,影响正常的人际沟通,那就需要调整一下了。
从心理学的角度看,父母是我们面对的第一个权威,我们与父母的相处模式衍生出我们与权威的相处模式。如果童年时期父母的教育风格过于严厉,家庭中缺乏包容和理解,比如我们做的稍有不对就会受到训斥,一句话没说
对就会挨骂,那么我们就会处于紧张状态,害怕犯错而受到惩罚。
父母在个体早期的家庭生活中代表着权威,是一种力量的象征。孩子与父母的相处模式被内化,当孩子长大后,面临与父母类似的权威人物时,会唤醒与过去相似的紧张情绪,将对父母的害怕转移到现在与权威的关系中。
另外就是对刻板印象的加固。
上学时有没有遇到过严厉的老师?工作后有没有见过严厉的领导?这些负面的经历会加固我们对权威人物的负面印象,让我们觉得:他们总是严厉的,他们总是不近人情的。这些刻板印象会让我们戴着“有色眼镜”去评价新的
权威对象,从而无法发现他们真正的面貌形象。
同时也因为单一的自我评价。
我们有时过分关注他人对我们的评价,尤其是那些具有权威的人,因为我们认为他们的评价更有分量。高度依赖外在的认可,倾向于将自己的价值感寄托在他人的评价上,一旦权威人物给出一点点负面的评价,我们会觉得难
以接纳。如果你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感评价较低,过分依赖外部评价,往往会对权威产生恐惧感,担心自己的表现会受到权威人士的否定和批评。
阿斯加德绝大多数人面对奥丁都有类似的情绪。
没办法,奥丁做的太好了!同时也比以前的国王更加暴戾!
以前的阿斯加德国王,都是那种传统国王,威严,但不失亲和。
特别是前两代国王,都属于开国国王,他们以前都是从部落时代过来的。没那么多讲究。
布利有点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刘邦。别的不讲,刘邦为什么能团结大多数人,他比项羽更接地气可能也是原因之一。
天下大定,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大paty,在酒精的催化下,他让大家畅所欲言,总结一下他之所以得天下而项羽失天下的原因。
大臣王陵先发言,他确实做到了“畅所欲言”:“陛下虽然经常做出一些侮辱人的行为,但有好处了却能想着与大家一起分享,与天下同利;项羽虽然一副君子的姿态,但他嫉贤能,还好怀疑人,有好处了也是自己私吞从来
不想着与大家一起分享”。
王陵的意思是,刘邦分配公平对大家好,项羽自私,有好处从不想着大家,这才是决定两人胜败的关键。
但王陵的话中也透露出一个信息:刘邦从来不端着自己,经常做出一些搞怪的行为,比较真实。
比如:有一次,大臣周昌给刘邦汇报工作,不巧,眼前却是一副么么哒的场景,刘邦正在和美人戚夫人卿卿我我呢。打扰了领导的好事,周昌默默退出。没想到,刘邦却直接追了上来,还骑在了周昌的脖子上,问:“你看我
是什么样的领导呀?”笔者是历史的忠实拥趸,读了这么多人物,还真没见过汉高帝刘邦这么调皮的皇帝。周昌是刘邦的老乡,可能以前就这样,习惯了。
周昌对于刘邦的行为很无奈,于是口出恶言:“陛下和夏桀、商纣王那样的二愣子领导是一样一样的。”
刘邦没一点脾气。此后,他还是像以前一样敬重周昌,把周昌的话当回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