铅笔小说网

铅笔小说网>逼我上梁山,你有这个实力吗? > 第704章 宋江杀疯了2更(第1页)

第704章 宋江杀疯了2更(第1页)

“哇哈哈哈??”

金兀术立马于城外,目送金兵一波又一波的涌入城门,仰天哈哈大笑:

“南蛮不过如此,早知不如先打南蛮了!”

铁木真羡慕嫉妒恨的说:“是啊殿下!南蛮皇帝一死,中原唾手可得。。。

庐州的秋意渐浓,山间晨雾如纱,缠绕在竹梢林隙之间。那布衣男子踏着露水穿行林中,脚步轻稳,仿佛与这天地呼吸同频。他身形不高,却自有一股沉静之气,眉宇间藏着风霜洗尽后的清明。腰间那块“齐”字令牌随着步伐轻轻晃动,阳光穿过竹叶缝隙,在其上投下斑驳光影,宛如命运悄然低语。

他名李重,曾是天下皆知的齐王。

三年前汴京陷落,金兵铁蹄踏破宫墙,他率三千死士断后,掩护宗室南逃,自己却身中七箭,坠入汴河激流。世人皆道齐王已死,唯有少数亲信知晓,他并未亡于浊浪,而是被一渔翁救起,藏匿于庐州乡野,养伤三年,隐姓埋名,只以教书为生。

他不谈过往,也不问时局,每日清晨扫院、授课、煮茶,午后则独坐竹亭,执笔抄录《八字经》。这部由他亲手所撰的启蒙之书,原只为边军子弟识字明理而作,未曾想竟如春风化雨,自北至南,遍传民间。如今连村童都能背诵“首孝悌,次见闻”,妇人亦能讲出“知某数,识某文”。每当听见朗朗书声,他便觉心中一块巨石缓缓松动??纵使江山倾覆,人心未堕,火种尚存。

但这平静终究被打破了。

这一日私塾散学,孩童嬉闹而去,李重正欲收拾残卷,忽觉身后微风拂动。他未回头,只淡淡道:“来了多久?”

树影下走出一人,青衫素裙,面容清丽,眼角微有风尘,却是李师师。她望着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背影,喉头一紧,几乎哽咽:“五年了……你竟真的在这里。”

李重缓缓转身,目光落在她脸上,片刻后轻轻点头:“是你。我还以为,这辈子都不会再见故人。”

李师师上前一步,从怀中取出一枚玉印,双手奉上:“官家托我转交于你??他说,愿禅位于你,只要你肯救这个国家。”

李重盯着那枚印章,良久不动。那是宋徽宗私印,龙钮螭纹,温润如脂,曾盖过无数丹青画卷,也签过无数误国诏书。如今它静静躺在李师师掌心,像是一份沉重的遗嘱,又像是一把开启乱世重门的钥匙。

“他何必如此?”李重终于开口,声音低哑,“一个将亡之君,何来禅让之权?金兵已破中山,杨戬降敌,河北沦陷,赵构偏安扬州,拒不勤王……天下早已无主,我又岂能凭一枚印章便称帝?”

“可你本就是天下人心中的王!”李师师激动道,“你不记得当年你在太原城头立誓:‘宁为中原鬼,不做异族臣’?你不记得你在雁门关外,以孤军阻金兵三日,血染黄沙?百姓记得!将士记得!就连那些读《八字经》的孩子,也知道有个齐王教他们做人!”

李重闭目,深吸一口气。往事如潮水涌来??那一战,他亲执大旗立于阵前,背后是溃退的宋军,面前是完颜宗弼的铁浮屠。三千步卒列成方阵,手持长矛短刃,明知必死,无人后退。最后只剩他一人站着,满身鲜血,高呼:“大宋未亡!”

那一声吼,震彻云霄。

良久,他睁开眼,望向窗外远处的青山:“我不是不愿出山,而是怕……一旦再举义旗,便是万民赴火。战争不是豪言壮语,是尸山血海。我若起兵,必牵动四方,多少人家破人亡?多少城池化为焦土?我不怕死,只怕负了天下人。”

李师师凝视着他,忽然笑了,泪光闪烁:“所以你躲在这里,假装自己只是个教书先生?你以为闭门授徒就能救国?可你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吗?北汉已立,兀颜光称帝,只儿拂郎为相,打着‘讨伐杨戬、匡扶宋室’的旗号,攻占应天府,收编流民十余万!他们用的,正是你的《八字经》做军规教化!他们打出的檄文里,引用的是你写的‘民为邦本,本固邦宁’!可他们不是你!他们是狼,披着羊皮的狼!”

李重瞳孔微缩。

“你以为你隐退,天下就会等你归来?不会的。”李师师声音颤抖,“百姓只会看到一个新的皇帝,新的朝廷,哪怕他是异族。他们会欢呼,会归附,因为他们太渴望秩序了。哪怕这秩序是假的,是血铸的。”

一阵风吹过,卷起几片落叶,打在门槛上。

李重缓缓蹲下身,拾起一片枯叶,指尖摩挲着叶脉,仿佛在读一段命运的纹路。他低声问:“赵元奴呢?”

“她在路上。”李师师答,“她说,只要《八字经》还在传,你就不会真正消失。她不信你死了,也不信你会不管这天下。”

李重嘴角微微一动,似笑非笑。

就在这时,门外传来急促脚步声。一名少年冲进来,满脸惊惶:“先生!不好了!庐州府派人来查禁《八字经》,说这是‘妖书邪说’,煽动民心,已有三个村子的私塾被查封,先生被抓走两个!他们说……说您是逆党余孽,明日就要来抓您!”

李重神色不变,只是将手中枯叶轻轻放在案上,起身整了整衣袖。

“终于来了。”他淡淡道。

李师师紧张地看着他:“你打算怎么办?逃?还是……”

“不逃。”李重转身走入内室,片刻后走出,已换上一身玄色劲装,外罩青袍,腰间佩剑未出鞘,但气势已如寒潭深水,隐隐逼人。“既然他们要查《八字经》,那我就让他们看看,这本书到底意味着什么。”

当夜,庐州城外十里坡。

火光冲天,数百百姓聚集于此,人人手持一册《八字经》,或捧于胸前,或高举头顶。李重立于石台之上,月光照亮他的脸庞,苍劲而坚毅。

“诸位乡亲,”他朗声道,“有人告诉你们,《八字经》是妖书?说它蛊惑人心,动摇纲常?可你们告诉我,书中哪一句教人造反?哪一字鼓吹叛乱?”

台下寂静无声。

“它教孩子孝顺父母,尊敬师长;教农夫知时节,工匠守规矩;教士兵忠于国家,官吏清廉自持。它说‘子不学,非所宜’,它说‘幼不学,老何为’。这些话,哪里错了?”

人群中有人哽咽:“没错……是我儿子第一次写对名字,靠的就是这本书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