铅笔小说网

铅笔小说网>逼我上梁山,你有这个实力吗? > 第706章 他们的王来了4更求月票推荐票(第2页)

第706章 他们的王来了4更求月票推荐票(第2页)

“愿!”一声怒吼,响彻云霄。

战火随即点燃。李重采用奇策,令民夫以牛车运载稻草、硫磺、油脂,佯装溃逃,诱敌深入。待金军追击至狭窄山谷,伏兵四起,火箭齐发,烈焰瞬间吞噬敌阵。铁浮屠行动迟缓,陷入火海,哀嚎遍野。

与此同时,潜伏在金军后方的“影营”残部也被策反。原只儿拂郎心腹王彪,因收受李重馈赠的《八字经》与一封亲笔信(“昔日你不肯卖城,今日我也不逼你卖命。但请你记住,你守的不是权贵,是你家乡的孩子”),毅然倒戈,切断金军粮道。

七日鏖战,完颜宗弼被迫北撤,丢下八千具尸体与无数辎重。捷报传来之日,李重并未庆祝,而是亲赴战场收殓阵亡将士遗体。他亲手为每一位死者合上双眼,无论出身贵贱。

“将军,其中有三人是‘影营’派来的奸细。”副将低声提醒。

李重点头:“我知道。但他们最后选择了站在我们这边。真正的胜利,不是消灭敌人,而是让敌人也成为我们的一部分。”

消息传回临安,赵构再度召集群臣。这一次,连主和派也沉默了。御史中丞颤声道:“江淮百姓皆称其为‘李先生’,不呼官职,不拜皇诏,唯独见《八字经》通行之处,人人俯首。此等威望,恐非帝王所能及。”

赵构望着殿外飘落的秋叶,忽然问道:“你们还记得太祖皇帝说过什么吗?‘卧榻之侧,岂容他人鼾睡?’可现在的问题是……天下人心这张榻,到底是朕的,还是他的?”

无人应答。

数日后,朝廷派出使者,携圣旨抵达庐州,宣布封李重为“镇南大元帅”,统辖江淮六路兵马,赐尚方宝剑,可先斩后奏。表面荣宠,实则削其民间根基,欲将其纳入体制束缚。

李重接旨当日,设宴款待使者。席间谈笑风生,末了却取出一本亲手装订的小册子相赠:“这是我新编的《蒙童识字图解》,请大人带回临安,呈予太子殿下。或许将来,他也该知道,什么叫‘民为邦本’。”

使者归去,翻开册子,赫然见第一页画着一个孩子捧书读书,旁边题字:“识一字,则明一理;明一理,则生一志;生一志,则成一人。万人持志,则国不可欺。”

他冷汗涔涔,连夜赶回报讯。

冬去春来,江南大地复苏。八经总署统计显示,一年之内,新增义学四百二十六所,受教孩童逾十万。更有奇者,许多金占区百姓冒死南逃,只为让孩子进一所“李先生办的学堂”。

而在北方,完颜宗弼终于做出决定:暂停南侵计划,转而在占领区设立“女真义塾”,强制贵族子弟学习汉文经典,尤重《春秋》《孟子》。幕僚不解,问他为何效仿对手。

他站在长城烽火台上,遥望南方,喃喃道:“要想征服一个民族,先要理解它的魂。而李重证明了,一本书的魂,比十万大军更难摧毁。”

与此同时,李重在庐州主持“八经会讲”,邀请儒林宿老、释道高僧、工匠代表、农妇村妪共聚一堂,讨论“何谓大道”。会上争议激烈,有人斥其离经叛道,有人赞其开千古未有之局。

散会之后,赵元奴问他:“你真的相信,靠开会能治天下?”

李重望着暮色中的灯火人家,微笑道:“打仗靠的是决断,治世靠的是共识。我不可能永远站在高处发号施令,但只要人们学会坐下来对话,哪怕吵得面红耳赤,这个国家就有希望。”

夜深人静,他又提笔续写序言:

>“吾道非争权夺利之术,乃育民养心之途。

>若天下父母皆愿子读此书,

>若四方学子皆能因理抗言,

>若庙堂与江湖可共议国是,

>则山河虽碎,犹可重铸。

>梁山不在高山之巅,而在人心深处。

>逼我上梁山?不必。

>我自登高处,唤万众同行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