铅笔小说网

铅笔小说网>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> 第0310章 沈念VS赵锦人亡政息还是薪火相传(第2页)

第0310章 沈念VS赵锦人亡政息还是薪火相传(第2页)

沈念亲临现场,手持灯笼,凝视良久,终提笔在图背写下八字:“贪墨如蠹,蚀骨亡国。”

翌日黎明,他召集杭州三司官员会于巡抚衙门,当众展示证据,宣布:“沈氏族老沈元昭,勾结寺院、隐匿赃款、图谋扰乱新政,按《大明律》应凌迟处死。然其年逾七十,且未公然举兵,本官特准绞刑,家产抄没充公,子孙三代不得科考。”

全场鸦雀无声。

有人欲言又止,终无人敢抗辩。

随即,沈念发布《江南清查第一令》:凡主动申报隐田者,免五年赋税;隐瞒不报者,一经查实,田产没收,本人流放三千里。同时设立“清查监督御史”,由当地致仕清官与乡贤共组,确保过程公正。

消息传开,震动东南。苏松之地,豪族震恐,纷纷连夜补报田册。短短半月,新增登记田亩达十八万顷,相当于往年三年总和。朝廷岁入有望增加百万两白银。

然风波未平。腊月廿八,京中信使急至,带来内阁密函:南京守备太监高某已被革职下狱,供出曾收受沈氏贿赂,并计划在明年春闱时策动江南举子联名上书,要求废除条鞭法,恢复旧制。更危者,有翰林院某学士暗中支持,已被东厂监控。

沈念阅毕,长叹一声:“原来朝中亦有泉脉余毒。”

他当即修书两封。一封致内阁,建议提前举行会试巡查,严防舞弊;另一封密寄张居正,直言:“江南之势,财可通神,文能惑众。若不斩断士绅与宦官勾结之链,则新政终难立足。请相公允我权宜行事,必要时……可拿一二显贵开刀,以儆效尤。”

除夕之夜,杭州城张灯结彩,爆竹声声。沈念独坐湖畔小楼,窗外烟花映湖,如星落波心。他取出《起居注》,续写道:

【万历四年腊月三十,晴转雪。今岁将尽,南北千里奔走,所见者,非独贪吏奸商,更有读书之人弃义逐利,庙堂之士畏祸缄口。然亦有百姓扶杖而来,泣诉冤情;有寒门子弟捧田契相赠,愿助清查。此等时刻,始知民心未死,公道犹存。冯保之败,不过冰山一角;沈氏之逃,实为巨网一隅。然网既破,则不可不收。明日初一,我将亲赴松江,查沈氏祖祠账簿,掘其百年根基。有人谓我酷烈,然无法之世,何谈仁政?执笔者不当怯于记恶,更不应惧于除恶。笔锋所向,当如利刃剖浊流,虽血溅衣襟,亦不可退。愿来年风雪不阻路,苍生得见清明光。】

正月初三,沈念抵松江府。未入城,先至郊外沈氏祖祠。祠堂巍峨,雕梁画栋,门前石狮狰狞,碑林林立,尽述历代功名。然沈念下令破门而入,命人翻查历代祭田账册、族产契约。

初无所获,直至拆开神龛底板,发现暗格一只,内藏一本牛皮册子,封面无字,内页密密麻麻记录着六十年来沈家与其他士族的资金往来、土地转移、官场交易,甚至包括对多名巡抚、按察使的长期供养明细。

最触目惊心者,是一条万历二年的记账:

>“付张应元宅眷安家银三千两,事由:劝其默许松江丈田作伪。未成,退还一千。”

沈念盯着这笔账,久久不能言语。原来张应元早被拉拢,只因良知未泯,拒不受贿,才遭毒手。而幕后黑手,竟是这看似诗礼传家的沈氏!

“把这本书带回京城。”他对骆思恭说,“这不是账本,是整个江南士绅集团的罪证目录。”

初五日,沈念在松江府衙召开公审大会,邀请各县乡老、生员、商户列席。他亲自宣读账册内容,每念一条,便有人起身指认,场面几度失控。最终,朝廷下诏:沈氏一族削籍为民,祖祠查封,所有参与勾结者,无论在职与否,一律革职查办,涉案金额巨大者押送北镇抚司受审。

至此,江南震动,新政得以顺利推进。

然沈念深知,此役虽胜,泉脉未绝。那些躲在幕后的影子,仍在等待时机。

正月十五,元宵灯会。沈念登楼观灯,忽见人群中一人戴斗笠,递来一纸:“大人若欲知京城近日动静,请速归。”

他展开一看,竟是骆思恭留在京中的副手所书:冯保旧宅昨夜遭焚,疑为灭口;另有传言,宫中有妃嫔暗通外臣,议论“沈念专权太过,恐不利东宫”。

沈念默然良久,将纸投入灯焰。

火光映照着他疲惫却坚定的脸。

他知道,真正的较量,才刚刚开始。

但他不怕。

因为他手中有剑,有笔,还有千万双期盼的眼睛。

马蹄再次响起时,已是返京之路。

这一次,他带回的不只是证据,还有一个正在觉醒的信念:历史不止由胜利者书写,更应由清醒者执笔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