铅笔小说网

铅笔小说网>重生08:装备系男神 > 第665章 在忙(第1页)

第665章 在忙(第1页)

李在熔来东阳的第二天,开始了一些参观流程,至于昨晚翟达的“暴论”,他如何理解,可能会在这趟旅程中寻找答案。

翟达因为“穿插计划”收官比较忙碌,不过给李在熔安排了一个很特殊的人陪同,带着李在熔在机。。。

半晌,会议室里陷入一种近乎凝固的沉默。空气像是被抽干了氧气,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。窗外慕尼黑阴沉的天色压着整栋大楼,仿佛预示着某种不可逆转的命运即将落下。

“36亿……”翟达低声重复了一遍,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,节奏不急不缓,却带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压迫感。“他们倒是越来越有耐心了。”

周墨坐在他斜对面,手里捏着一份刚打印出来的财务简报,纸张边缘已被他无意识地揉出褶皱。他目光扫过上面那一连串赤字??营收下滑42%,研发投入同比减少57%,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率突破30%??每一个数字都像是一记重锤,砸在英飞凌曾经辉煌的历史碑文上。

“这不是收购,是收尸。”周墨终于开口,声音不大,却清晰得让所有人都听清了。

翟达抬眼看了他一眼,嘴角微扬:“说得对。但他们愿意收这具尸体,说明我们还有价值。”

“价值?”坐在角落的一位老工程师猛地站起身,脸色涨红,“我们是德国工业的脊梁!不是谁想捡就能捡的破烂!”

“赫尔曼博士,”翟达缓缓转头,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,“你说得没错。可如果脊梁断了,还撑得起这个国家吗?”

赫尔曼张了张嘴,最终颓然坐下。他知道翟达说的是事实。过去两年,英飞凌失去了碳化硅衬底的技术优势,又在IGBT模块升级战中败给MKI,客户纷纷转向更低成本、更高效率的替代方案。曾经引以为傲的生产线如今一半闲置,员工士气低迷,连政府补贴都在缩减。

而这一切的背后,正是那个神秘莫测的“MKI”。

没人知道这家中国企业是如何在短短几年内完成技术跃迁的。公开资料显示,它最初只是一家主营新能源车电控系统的中小型公司,直到三年前突然宣布掌握8英寸碳化硅晶圆量产工艺,随后迅速布局全球专利网络,将包括英飞凌在内的多家老牌厂商逼入死角。

只有极少数人明白真相??那是“穿插计划”的成果。

“你确定研究院已经完成了对‘电力管理底层架构’的逆向建模?”周墨压低声音问翟达,两人已走出会议室,在走廊尽头停下。

翟达点点头,从西装内袋取出一枚黑色U盘,轻轻放在掌心:“就在昨天凌晨三点十七分,最后一组数据验证通过。我们现在不仅能复刻他们的IGBT控制逻辑,还能在其基础上优化响应速度12。6%。”

周墨瞳孔微缩:“这意味着……我们可以在不依赖MKI授权的情况下,自主开发下一代高功率半导体?”

“不仅如此。”翟达眼神渐冷,“我们还能反向设陷阱。一旦他们继续扩张产能,我们将用更低廉的成本推出性能相当甚至更强的产品,逼他们陷入价格战泥潭。”

周墨沉默片刻,忽然笑了:“所以你根本没打算卖。”

“当然不。”翟达收回U盘,望向窗外灰蒙蒙的天空,“卖给MKI?让他们拿着我们的技术去垄断全球市场?然后回过头来卡我们的脖子?我宁可把工厂炸了。”

这话听着极端,但周墨知道他是认真的。

就在三天前,研究院内部已完成代号为“雷霆之砧”的战略部署。通过对机核半导体十六位元老级专家的深度整合,以及数学研究所那抹光亮背后算法模型的支持,他们成功构建出一套完整的“碳化硅-精细电力协同仿真系统”。这套系统不仅能精准预测材料缺陷率,还能动态调整晶圆生长参数,使良品率提升至98。7%以上??远超目前行业平均的89%。

更重要的是,这套系统的核心代码,与MKI公开专利存在微妙差异。既规避了侵权风险,又能实现功能覆盖,堪称“合法抄袭”的巅峰之作。

“传声筒”先生并不知情。他以为自己仍在掌控局势,殊不知每一次向MKI传递的消息,都被研究院通过加密信道截获并分析。甚至连他手机里的截图删除动作,也被远程录屏记录下来。

“法国人总是太自信。”翟达轻笑,“以为资本的力量可以碾压一切。但他们忘了,真正的技术壁垒,从来不是钱能买来的。”

与此同时,西昌火箭基地地下七层,一间密闭实验室正进行着另一项绝密测试。

蔡丽站在观察窗前,盯着真空舱内那块泛着幽蓝光泽的新型复合基板。这是她带领团队耗时十一个月研发的“硅-碳化硅异质外延生长模板”,理论上可将芯片散热效率提高三倍,同时降低能耗23%。

“启动脉冲电流。”她下令。

“电压加载中……500V……1000V……稳定运行。”

屏幕上曲线平稳上升,所有人屏息凝神。突然,警报响起!

“温度异常!B区达到1427摄氏度!”

“切断电源!”蔡丽厉声喝道。

火花一闪即逝,舱内恢复寂静。工作人员迅速检查设备,片刻后报告:“基板未熔毁,结构完整,仅表面出现轻微氧化层。”

蔡丽松了口气,随即露出笑意:“成功了。我们突破了热失控临界点。”

这意味着,未来高性能AI芯片可在更高负载下长期稳定运行,不再受限于散热瓶颈。而这,正是翟达口中“为小数据AI打造底座”的关键一环。

消息传回蔚蓝之眼总部时,已是深夜。

翟达独自坐在办公室,面前投影仪正播放一段加密视频。画面中,一名戴眼镜的年轻男子正在讲解某种新型掺杂工艺,背景是机核半导体某间洁净室。此人正是陆小作家??表面身份是科技专栏作者,实则是研究院安插在MKI供应链中的情报节点之一。

“……根据最新观测,MKI东莞工厂正在进行第三代碳化硅MOSFET试产,采用的是氮氧共掺技术,但他们在载流子迁移率控制上仍有缺陷,预计良品率不会超过65%。”陆小作家语速极快,眼神警惕地扫视四周。

视频结束,翟达按下暂停键,久久未动。

他知道,这场博弈已进入最后阶段。MKI看似强势,实则内部隐患重重。其快速扩张导致资金链紧张,多地新建产线尚未盈利,且过度依赖单一技术路线,抗风险能力极弱。只要研究院在适当时机推出更具性价比的替代方案,便能一举击溃其市场信心。

“下周股东大会……”他喃喃自语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