铅笔小说网

铅笔小说网>都重生了,谁还当演员 > 第783章 互联网战神360网络院线(第3页)

第783章 互联网战神360网络院线(第3页)

三秒钟后,他张开嘴,发出一个模糊的音节:“……ma。”

母亲当场瘫坐在地,泣不成声。

这一幕被全程记录,并通过全息投影实时传送到“听见计划”总部。杨蜜看着画面,久久未语。她转身打开档案柜,取出一本厚厚的笔记本,翻到最后一页,写下一行字:

>“语言的起点不是语法,是爱的回声。”

一个月后,全国人大正式通过《心理安全法》,其中第七条明确规定:“公民享有被倾听的基本权利,政府应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倾听服务体系。”首批试点将在一百个市县推行“社区声音亭”项目,配备智能录音终端与紧急响应机制。

而在民间,“声音革命”早已悄然蔓延。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设立“沉默会议室”;学校推广“情绪日记音频版”;连街头流浪艺人也开始组织“街头倾听日”,邀请路人留下一句话,由他们谱成旋律演唱。

最令人意外的是,曾发起抹黑行动的某教育集团,在舆论压力下被迫转型。其CEO亲自登门道歉,并宣布将旗下所有心理咨询中心改造为公益倾听站。讽刺的是,第一批报名成为志愿者的,正是当年参与策划攻击的市场部员工。

“我们以为共情是弱点。”他在内部信中写道,“现在才知道,它才是真正的力量。”

这一年冬天,杨蜜收到一封信,来自一位九十岁的抗战老兵。信纸泛黄,字迹颤抖:

>“我打过仗,杀过人,也救过人。我以为自己什么都不怕。可老了才发现,最怕的,是没人听我说话。”

>“孙子孙女都觉得我?嗦,护工嫌我麻烦。直到社区装了声音亭,我每天去录一段战地回忆。昨天,有个小学生听了我的录音,写信来说:‘爷爷,你是英雄。’”

>“我哭了。原来到了九十多岁,我还是需要被肯定一次。”

杨蜜读完,眼眶湿润。她提笔回信,并附上一张“声音学校”荣誉校友卡??专为终身践行倾听者设立。

春天再次来临。

“夜间倾听计划”已覆盖全国二十三座城市,累计接听匿名倾诉超过百万次。林远的节目成为无数人心中的“深夜灯塔”。有听众写信说:“以前我想死,是因为觉得世界不在乎我。现在我不敢死,是因为怕错过明天的节目。”

而在怒江村小,朵朵组织的“山谷回音节”升级为年度盛会。今年主题是:“谁在听这个世界?”

八岁的放牛娃带来一段录音:清晨五点,他赶着牛群穿过雾气弥漫的山道,recorder藏在衣兜里。“这是我每天走路的声音,”他说,“脚步、铃铛、鸟叫、溪水。我妈说我没出息,一辈子放牛。可我觉得,这片山听得懂我。”

十二岁的女孩播放了一段母亲劳作的声响:剁猪草、烧火、咳嗽、哼歌。“我爸跑了,我妈一个人种地养我们。她从不说累,可她的声音很累。我想让更多人听见这种累。”

杨蜜坐在台下,默默记下每一句话。

活动结束当晚,她召集团队开会。

“我们要做一件事。”她说,“把‘听见计划’推向国际。不是输出模式,而是寻找全球最沉默的声音,帮他们建自己的‘声音站’。”

三个月后,“全球倾听联盟”成立。首批成员包括:肯尼亚马赛马拉草原上的部落长老,他们用鼓声传递族人遗言;冰岛渔村的老渔民,世代口述海难故事以防遗忘;孟加拉国贫民窟的母亲们,自发组织“哭墙”,让受虐女性尽情宣泄……

林远作为中国代表参与项目。他在演讲中说:“我们常以为文明的进步在于说话越来越响。其实真正的进步,是学会如何安静地听。”

台下掌声雷动。

只有他知道,这句话,是从那个雪夜开始的。

夏至那天,杨蜜独自回到怒江村小。教室翻新了,广播站扩建了,孩子们的笑容明亮如星。她走进录音室,打开那台最初的老设备,放入一盘空白磁带。

她对着麦克风,轻声说:

“你好啊,小宇。我是杨蜜。你的录音笔还好吗?我这里一切都好。朵朵当上了小老师,林远成了夜航船长,连风都开始记得故事了。”

她笑了笑:“你说得对,声音不是用来争胜负的,是用来找回家的。”

说完,她按下停止键,将磁带放进盒中,贴上标签:

>“致所有尚未被听见的人:

>请相信,总有一段寂静,

>是为你预留的倾听。”

她走出教室,阳光洒满山谷。

远处,一群孩子正围坐在扩音器旁,播放着最新一期“山谷回音”。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:

“如果风有记忆,它会记得??

有人曾停下脚步,

认真听了一个孩子说话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星门
老鹰吃小鸡星门
...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