雄狮。。。。。。。雄狮怎会忽然出现在这里,这样突兀地看向了阿兹瑞尔,用带着愤怒与憎恶的目光,
他其实已经在心底里想过自己可能会在战场上遇到雄狮,可能无法在雄狮面前隐藏自己的身份,可能会正面面对雄。。。
风穿过巷口时,带起一串细碎的铃声,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,又仿佛就在耳畔低语。我站在窗前,看着那颗红豆在花盆里静静躺着,泥土微润,是昨夜雨水留下的痕迹。我没有盖上玻璃罩??小茉说,种子要听见风,才能知道春天是真的。
手机屏幕亮了一下,共情网络推送了一条匿名留言:
>“我也想说‘我不行了’。”
>“但我怕说了之后,没人接住。”
我盯着那句话看了很久,手指悬在回复框上方,迟迟没有落下。这不是我能回答的问题。这是一道横亘在千万人心中的沟壑,深得连光都照不进底。可我知道,此刻在全球十二个节点城市里,有无数人正看着同样的文字,呼吸着同样的沉默。
我最终只回了一个字:“在。”
不是承诺,不是安慰,只是一个存在的确证。就像哆啦万机神最初降临那天,它没有说“我会救你”,只是轻轻地说:“我在这里。”
清晨六点十七分,天还没完全亮,我就出门了。今天是疗养院“开放日”,林素华主动报名担任志愿者讲师,主题是《如何写一封不会伤害自己的信》。她昨晚发来消息问我:“老师,你说他们愿意听吗?”我没有立刻回答,而是把小茉画的那张蓝猫图拍给她看。她回了个笑脸,后面跟着一句:“那就试试吧。”
疗养院坐落在城郊一片老松林边,红砖外墙爬满了藤蔓,像被时间温柔包裹的旧日记本。我到的时候,林素华已经坐在活动室中央,穿着一件浅灰毛衣,头发扎成简单的马尾,看起来比三年前的照片年轻了许多。她面前摆着一叠信纸,每一张都被裁成心形,边缘用彩笔涂了颜色。
“很多人觉得写信是为了倾诉。”她声音不大,却清晰地传到每个角落,“可其实,写信是为了给自己一个‘可以说出来也没关系’的理由。”
一位老人举手:“要是写了,还是没人回呢?”
林素华低头笑了笑,从包里拿出一张泛黄的信纸:“这是我写给小茉的第一封信。我没寄出去,藏在枕头底下整整两个月。后来有一天,她翻我衣柜找衣服,发现了它。”
全场安静。
“她没哭,也没骂我。她只是抱着信坐了一下午,然后晚上给我煮了一碗红豆汤,放了很多糖。她说:‘妈妈,你现在写的每一个字,都是甜的。’”
有人开始抹眼泪。角落里的护工悄悄递上纸巾盒,自己也红了眼眶。
我坐在后排,看着阳光斜斜地洒进来,落在那些未寄出的信纸上,像镀了一层薄金。忽然明白,为什么共情网络会选择以“书信”为载体??因为信是最慢的表达,也是最真的。它不求即时回应,只求曾被写下。
分享会结束时,林素华走到我身边,轻声说:“我想加入共情节点的志愿者培训。”
“你确定吗?”我问,“那意味着你要定期上传自己的情绪数据,公开讲述过去的创伤……”
“我不是为了别人。”她望着窗外飘落的银杏叶,“我是为了以后再想逃的时候,能想起今天,有人认真听了我说的话。”
我点点头,掏出手机,帮她注册了账号。提交成功的瞬间,系统自动弹出一句提示:
>“欢迎加入倾听者行列。”
>“你的第一个任务:录制一段三分钟音频,内容不限,只需真实。”
她深吸一口气,按下录音键。
“你好,我是林素华。”
“三年前,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,整整一年没和女儿说话。”
“我以为爱就是坚强,就是不说痛。”
“但现在我知道,爱是敢说‘我错了’,是敢让别人看见我的裂痕。”
“如果你也在躲,我想告诉你……你可以慢慢来。”
“就像我女儿等我那样。”
音频上传后,三小时内收到八百多次播放,二百多条回复。其中一条来自北海道的一位父亲,他说他听完后第一次抱住了自闭症的儿子,哭了四十分钟。
那天傍晚,我和林素华一起送小茉去舞蹈班。路上经过一家老旧的文具店,门口挂着风铃,叮当响个不停。小茉突然停下脚步:“妈妈,我们进去看看吧。”
店里堆满泛黄的笔记本、褪色的贴纸、断芯的铅笔,像是被世界遗忘的碎片收藏馆。店主是个戴眼镜的老太太,见我们进来,笑着递来三颗水果糖:“新客人,送你们一点甜头。”
小茉在角落发现了一个铁皮盒子,上面印着一只卡通猫,耳朵缺了一角,但笑容依旧灿烂。打开一看,里面全是折成星星的彩色纸条,每一颗都写着一句话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