铅笔小说网

铅笔小说网>大宋为王十三年,方知是天龙 > 第363章 贯通商议(第1页)

第363章 贯通商议(第1页)

直至天色黑下,慕容龙城才全部说完,然后起身便要告辞。

赵倜道:“师兄何必这般着急?且留下吃饭,我与师兄再探讨探讨梦里施法时的情景,然后一起去给师父敬香。”

慕容龙城称是,赵倜下令准备酒菜。。。。

赵构即位时年仅二十三岁,自幼聪颖过人,性格沉稳而果断,兼具父祖的英明与仁厚。朝臣皆称其“天姿俊朗,有帝王之姿”。登基之初,赵构并未急于推行新政,而是以稳定为先,延续赵楷时期的政策路线,重用旧臣,安抚人心,同时暗中观察朝廷内外局势。

赵构深知,自己虽承袭盛世之基,然国事繁杂,隐患犹存。边疆战事虽暂息,但北方辽国蠢蠢欲动,西南吐蕃诸部亦有异志;财政虽仍充盈,然官僚体系日益臃肿,冗员众多;百姓生活虽较前代安定,然贫富差距加剧,民怨渐起;士林之间,思想活跃,然党争暗涌,儒、释、道三教之争愈演愈烈,影响政局稳定。

因此,赵构在即位第二年,便着手整顿吏治。他设立“御史巡按司”,命陆知远之子陆文修为总巡按,巡视各地,严查贪腐,裁汰冗员。陆文修继承乃父刚正不阿之风,短短一年间,便查处数十名官员,震慑朝野。赵构还下令改革选官制度,强化科举考试内容,增加实务策问,鼓励选拔真正有才之人入仕。

与此同时,赵构亦注重民生,亲自召见江南、河北等地农夫与工匠,听取他们的意见,并命工部改良“蒸汽犁”与“水力织机”,使之更适用于不同地形与工艺需求。他还推动南北人口流动,鼓励北方农民南迁,提供土地、种子与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,促进农业与手工业发展。

经济方面,赵构提出“普惠发展”的理念,主张扶助中小工坊,限制垄断资本,鼓励乡村手工业发展,并设立“农工商三院”,分别负责农业、工业与商业事务,形成系统化管理机制。他还设立“惠民钱庄”,规范民间借贷,防止高利贷剥削百姓,稳定金融市场。

军事上,赵构采取“精兵简政”的策略,裁撤冗余部队,提高士兵待遇,强化训练内容,要求军队不仅要能打仗,更要懂技术、会维修器械。他设立“武备学堂”,培养新一代军官,强调实战演练与理论学习并重。赵构特别重视情报工作,命令兵部重建“密探司”,在全国各大城市设立暗哨,搜集敌情、民情与商情。他甚至亲自审阅每日的情报汇总,掌握第一手信息,以便迅速决策。

外交方面,赵构继续执行“陆海联动计划2。0”,但进行了调整。他认识到西域诸国虽愿合作,但内部纷争不断,难以形成统一力量。因此,他改采“分而治之”之策,分别与各国签订双边协议,给予经济援助与军事支持,换取贸易特权与战略要道控制权。

在海上,赵构加强了对南海航线的掌控,派遣舰队护航商船,并在东南亚建立数个补给基地。他还在广州设立“海外贸易总署”,规范进出口商品种类与关税标准,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规模。

然而,真正让赵构在历史上留下深远影响的,是他主导的一场思想大辩论??“崇文殿论道”。

这场辩论由赵构亲自发起,邀请全国最杰出的学者、僧侣、道士、医者、工匠齐聚皇宫崇文殿,围绕“儒释道三家如何共存?”、“科技是否应凌驾于伦理之上?”、“国家治理应以人为本还是以法为本?”等多个议题展开激烈讨论。

辩论持续了整整三个月,每日皆有新观点、新论断问世。赵构本人亦多次参与其中,与学者们针锋相对,言辞犀利却不失风度,展现出极高的学术素养与政治智慧。

最终,赵构总结出一套融合各家学说的新理念??“仁政科技并举,德才兼备为官”。他认为,国家治理既要讲求道德教化,也要注重科技应用;官员选拔既要考察品德,也不能忽视才能。

这一理念很快成为大宋后期的治国纲领,影响深远。许多书院纷纷开设“德科”与“技科”,培养既懂儒家经典又能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。赵构还亲自编写《治世通论》,作为未来皇帝与大臣的必读书籍。

文化领域,赵构大力支持艺术创作,鼓励戏剧、小说、音乐的发展。他设立了“皇家艺苑”,延揽天下才子,举办大型文艺汇演。他自己也是一位出色的琴师,曾谱写出多首流传千古的乐章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赵构对女性教育的支持更甚于前代。他不仅继续推广女子学堂,还破格允许部分女子参加科举考试,尽管只是象征性地录取了几人,但这已足以震动朝野,掀起一场关于性别平等的大讨论。

在赵构的统治下,大宋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。经济持续增长,科技进步迅猛,文化空前繁荣,外交关系稳固,社会风气趋于开放包容。百姓安居乐业,士人各展所长,四方来朝,万国宾服。

然而,赵构并非完人。他在晚年因长期操劳过度,身体每况愈下,加之宫廷内部权力斗争激烈,令他身心俱疲。他曾感叹:“朕一生励精图治,然国事如山,难尽其责。”

临终前,赵构召集太子赵桓及几位顾命大臣,叮嘱道:“朕虽竭尽全力,然天下之事永无止境。望汝等继往开来,勿忘初心,善待百姓,谨守江山。”

说完,赵构缓缓闭上了双眼,享年四十九岁,在位二十五年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