铅笔小说网

铅笔小说网>内娱顶流:从跑男出道 > 第三百九十四章 避难的大小姐6 5k(第1页)

第三百九十四章 避难的大小姐6 5k(第1页)

……

……

眼看着自己倾注了无数心血的作品,尚未开拍就被卷入如此不堪的舆论漩涡,

甚至可能危及到剧组的存续和最终呈现,《微微一笑很倾城》的原作者顾慢,终于坐不住了。

怒火在她心。。。

张松文的话音落下,排练厅里一片寂静,只有口琴的余韵在空气中轻轻震颤,像一根细线,牵动着所有人的心跳。窗外夜风拂过,那面“重逢”白旗微微飘动,金线在月光下泛出柔和的光,仿佛真的有谁正沿着记忆的小径,缓缓归来。

静怡摘下手套,指尖还沾着旧信纸的碎屑。她低头看着掌心那一小片泛黄的纸角,像是某种遗落的凭证。“我们接下来去哪儿?”她轻声问,声音不大,却让所有人都停下了手中的活计。

顾顶从一堆档案中抬起头,眼底布满血丝,但他眼神明亮。“我刚收到甘肃民乐县档案馆的回函。”他举起一张传真纸,“他们发现了一册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知青名册,里面有三百多个名字,全是当年被派往祁连山垦荒的年轻人。但后来……很多人再没回来登记返城信息。”

“失踪?”马小梅合上笔记本,眉头微蹙。

“不完全是。”顾顶摇头,“有些人是‘自行脱队’,有些人被划为‘思想问题’遣送原籍,还有些人……死于雪崩、塌方、疾病,连尸骨都没找到。当地政府当年记录混乱,家属多年申诉无门。直到去年,才有个退休教师自发整理这些资料,建了个民间纪念馆。”

王杰站起身,调试着投影仪:“我们可以把他们的名字一一还原,在舞台上点亮?就像《寻名》那样?”

“不止。”张松文缓缓走过来,手指轻轻抚过那张传真纸上的名单,“我们要去一趟祁连山。不是演,是走一遍他们走过的路。”

众人沉默。这已不再是演出,而是一场朝圣。

三天后,剧组启程西行。

火车穿越河西走廊,窗外黄沙漫卷,戈壁无垠。车厢里,大家翻阅着提前收集的资料:泛黄的照片上,一群年轻人穿着棉袄、戴着红袖章,在风雪中挥锄开地;日记残页里写着“今日凿渠八小时,手裂出血,但心里热”;一封未寄出的信上,女孩用铅笔写道:“哥,我想回家。这里的冬天太长了,长得我以为春天不会再来了。”

抵达民乐县那日,天降大雪。

小镇老旧,街道狭窄,屋檐下挂着冰棱。那位退休教师李伯已在车站等候多时,七十多岁,背微驼,手里紧紧抱着一个铁皮盒。见到张松文一行,他嘴唇颤抖,一句话也没说,只是将盒子递了过来。

盒子里是一叠卡片,每张都贴着照片,写着姓名、籍贯、来此年份、最后踪迹。背面是家属近年寄来的只言片语:“母亲临终前念着你”“侄女想替你立碑”“老家的房子还在,等你回来住”。

“他们不是英雄,也不是罪人。”李伯声音沙哑,“可历史忘了他们。连坟头都没有一块碑。”

当晚,剧组住在镇中学的旧宿舍楼。暖气不足,屋里结霜。静怡抱着热水袋,在灯下逐字抄录卡片内容。忽然,她停下笔,盯着其中一张照片??一个扎辫子的女孩,站在一棵枯树前笑,背后写着:“林晓梅,江苏苏州人,1973年下乡,1975年雪夜失踪,疑坠崖。”

她猛地抬头:“这个名字……我在南京照相馆那本相册里见过!”

众人围拢过来。马小梅迅速调出电子扫描件,在上百张全家福中翻找。终于,在一页边缘破损的照片上,找到了那个熟悉的笑脸??五岁左右的女孩,被父母搂在中间,背景是苏州园林的月洞门。背面墨迹尚清:“晓梅百日留影,愿一生平安喜乐。”

“是同一个人!”王杰震惊,“她小时候在南京拍过照,后来去了苏州,再被派到甘肃……三十年,没人知道她去了哪里。”

顾顶立刻联系当地档案局,调取当年知青转移记录。经过比对,确认林晓梅确于1973年作为知识青年分配至祁连山垦区,次年因暴风雪与队伍失散,搜救无果,列为“自然死亡”。

“可没有遗体,没有目击者,凭什么判定死亡?”静怡声音发抖,“也许她活下来了呢?也许她被人救起,失忆了?或者……改了名字?”

张松文沉默良久,走到窗前。雪仍在下,覆盖了整个小镇,仿佛要掩埋所有过往。他忽然想起老兵吹的那段旋律??轻,却执拗,像在呼唤什么。

“我们得进山。”他说,“去她最后出现的地方。”

次日清晨,剧组跟随当地向导,驱车深入祁连山脉。

山路崎岖,积雪深厚。越往里走,越觉荒凉。废弃的垦荒点散落在山谷中,土房坍塌,标语斑驳,“战天斗地”四字被风沙啃噬得只剩残痕。在一处背风山坡,向导指着半埋于雪中的石碑说:“这儿曾是个医疗站。当年有个女知青在这里生孩子,难产死了。就葬在这儿。”

张松文蹲下身,拂去积雪,碑上刻着:“苏某,女,21岁,江苏人,无名。”

“无名?”马小梅哽咽,“连名字都不配留下吗?”

他们在附近搜寻,终于在一堵残墙后发现一块木牌,已被雨水泡烂,但仍可辨认出几个字:“晓梅……勿忘……家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