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志远和黄琛他们这桌并没有吃的太久,其他菜吃完,把耳片打包,便结账给后边排队的客人让座了。
等到快七点,店里的客人陆续吃完离去,后厨也彻底闲了下来。
赵铁英转到后厨来,看着正在解围裙的周砚小声叮嘱道:“那个啥子主编还在门外等你呢,跟他说话你要注意点,他们这种文化人最会诓人,他还想套我们跷脚牛肉的秘方呢。”
“你放心,我有数。”周砚笑着道,他原本以为何志远他们已经回去,他要登门去拜访,没想到对方竟然就在饭店门外守着,这份重视倒是让他有些意外。
合作这种事,谁表现的越重视,说明谁更心急。
首先排除对方也要做系统任务,那唯一的解释就是何志远想借跷脚牛肉和卤肉写一篇文章。
如果真是如此,倒是正中下怀。
不过对方把姿态摆的越低,说明他的要求肯定会越多。
《四川烹饪》不止是美食杂志,更是一本美食期刊,技术交流栏目里的大厨,手上有活是真拿出来交流。
周砚不是愣头青,心里明镜似的。
顶尖名厨手里漏点活,显得专业又大度,能进一步提升他的知名度,丝毫不用担心在大饭店后厨的地位被动摇。
他才刚起步,手里就这点活,还指望着靠跷脚牛肉打出名声,靠卖卤肉给家里挣修新房的钱呢。
这配方啊,他是决计一点都不会漏的。
整了整衣服,周砚面带微笑出门去了。
何志远和黄琛坐在门口树下的长条石上闲聊,小李站在河边吹风发呆,看落日红霞。
看到周砚出门来,何志远立马起身笑着迎了上来:“周大厨忙完了啊。”
“刚忙完,让何主编和黄镇长久等了。”周砚也是笑着道。
“无妨无妨,我们吃了饭在这吹会江风,摆摆龙门阵,安逸得很。”何志远摆摆手,目光炙热的盯着周砚:“你做的这个跷脚牛肉汤鲜味美,我看你把灶当招牌,写了一段渊源,写的相当有水平啊。”
“何主编过奖了,我也只是按照老辈子讲述的传闻,照实记录下来,略微添了几笔,谈不上有水平。”周砚微笑道,“你要是感兴趣,咱们进去泡杯茶,坐下来慢慢聊。”
“要得!我最喜欢听的就是这些美食背后的传承故事。”何志远搓了搓手,冲着在站在河边吹风的小李喊道:“小李!快点把本本拿来听故事。”
“啊?哦!”小李一边拉开背包拉链,一边快步走过来,脸上满是加班的喜悦。
周砚邀请三人进店,在靠近门口的桌子落座,又从柜子里翻出了一盒小周珍藏的峨眉绿茶,给他们泡上。
高端的峨眉雪芽小周肯定喝不上,不过产自峨眉山的明前绿茶,热水冲泡之下,倒也茶香四溢,绿的十分讨喜。
周砚坐下,看了眼一旁端正坐着,面前摊开一本笔记本,手里握着英雄钢笔的小李,开口道:“我们周村的跷脚牛肉,有上百年的历史,罗姓老中医悬壶济世,以中药烹饪牛杂,味美又有多种药效,曾闻名一时,因客人爆
满,没有坐的地方,把脚跷在桌子的横杆上吃,因而得名跷脚牛肉。。。。。。”
“不过后来历经战乱,这手艺渐渐消失,成了村里老辈子的回忆。周村人还是沿河贩卖汤锅,但味道终究差点意思,再无那些传闻中的药效,不见当年客人满堂,要跷脚才能吃上一碗牛肉汤的盛况。”
“可惜,可惜啊!”何志远感慨,又看着周砚道:“那你又是如何将这跷脚牛肉复现呢?”
小李和黄琛一脸好奇的看着周砚。
就连周淼、赵铁英和赵红,也都停下了手头的活,纷纷看向周砚,都想听听他会怎么编。
周砚喝了一口茶,声音变得深沉了几分:“说起这个,就不得不说我们周家太爷爷,他老人家和当年罗老中医的儿子是拜把子的兄弟,罗家人战乱年代离开了苏稽,临走前把跷脚牛肉的秘方交给了我太爷爷,我太爷爷把秘方
藏在了房梁上,只把这件事交代给我爷爷。”
“我爷爷从军出川后,戎马一生,跨过鸭绿江再没回来,所以这份秘方便被所有人遗忘了。”
“直到去年过年,我奶奶让我给房梁扫灰,意外发现了数十年前藏在夹缝里的这份秘方,我觉得冥冥之中有一种天意,让我要把这传承续上。”
“可惜这份秘方被老鼠咬了一角,历经数十年,很多字迹已经模糊,想要复刻困难重重。”
“十数种香料、中药,用量的些许差异就会出现完全不同的味道,我花了两年时间,不分寒暑,不停试验,终于复刻出这道曾闻名一时的苏稽美食??跷脚牛肉。”
店堂里安安静静的,所有人看着周砚的目光都多了几分敬佩。
“周砚同志,你这种为复刻经典,传承美食,不屈不挠的精神,实在是太感人了!”何志远赞叹道,“现在的年轻厨师,又有几个能沉下心来做这种事情呢。”
小李忍不住鼓掌,同样二十岁的年纪,他只会天天背着包跟在何主任的屁股后边,听啥记啥,和周砚比实在差远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