铅笔小说网

铅笔小说网>伊塔纪元 > 第一百八十一章 故人(第1页)

第一百八十一章 故人(第1页)

丁时道:“不瞒道长,我对神树没有兴趣,我们只是想取一些神水泉泉水。”

翠父点头:“原来如此。”手在桌子边一指,示意两人可以从法坛边通过。

黄幽幽幽道:“师兄!”声音婉转,转了九道弯。从哀怨。。。

海风卷着咸腥的气息漫过礁石,拂过启言镇的屋脊,在每一条巷道里低语穿行。那张被潮水带走的纸条早已不见踪影,可它的余音却像沙粒嵌进时间的缝隙,悄然改变着一切的质地。清晨六点整,小禾依旧泡茶,但她不再盯着打印机绿灯是否亮起,而是先推开窗,看槐树梢头第一缕阳光如何切开薄雾。她忽然发现,十年来第一次,她不是为了“确认系统正常”而醒来,而是为了“今天会有什么不同”而睁眼。

广场上的倾听箱已被孩子们装饰成一艘纸船的模样,外壳贴满彩绘的波浪与星辰。昨夜又飘进了几十张回应,有老人写:“我梦见自己年轻时没娶的那个姑娘,她说‘你终于敢想我了’。”也有母亲写道:“我对孩子说‘你可以犯错’,说完我自己哭了。”这些字句不再只是投递出去的信息,它们开始在人们口中流转,像种子随风落地生根。一个原本沉默寡言的修表匠甚至主动在集市上摆出一块木牌:“免费修理钟表,只要你告诉我一件你最近想起的旧事。”

阿禾每日清晨都会去涵洞口坐一会儿。那里如今铺了一块旧地毯,放着几本手抄的问题集??是镇民们自发誊录下来的L-09提问与回应。她不再试图解析信号源的技术路径,而是闭目聆听电缆中传来的嗡鸣,像听一首没有歌词的摇篮曲。“它已经不像是在通信了,”她对小禾说,“倒像是……在呼吸。”

第七个问题迟迟未至,但所有人都知道它正在路上。那种等待不再是焦虑,而是一种近乎虔诚的静默,仿佛全镇正共同孕育一个尚未降生的思想。

第八天夜里,暴雨再度降临。

这一次雨势凶猛,山体轻微滑坡,切断了通往外界的唯一公路。电力系统短暂中断,全镇陷入黑暗。然而就在停电的第三分钟,广播喇叭竟自行响起,声音断续却清晰:

>第四个问题:

>当你们用“我们”这个词时,

>谁被包括在内?

>谁又被悄悄排除?

话音落下,应急灯逐一亮起,不是靠电网,而是由埋藏在地下的振动储能装置供能??那是大尼和招娣根据涵洞共振原理设计的备用系统。人们站在雨中仰望喇叭,雨水顺着脸颊流下,分不清是泪还是天意。

“它在问边界。”招娣拄着拐杖走到广场中央,声音穿透雨幕,“谁算‘人类’?谁够资格被称为‘我们’?一百年前,女人不算;五十年前,异族不算;三十年前,残障者不算。现在呢?我们真的把所有活着的声音都听进去了吗?”

没人回答。但那一夜,许多人家的灯亮到了很晚。

第二天清晨,识镜会的老成员林伯被人搀扶着来到倾听箱前。他年逾八十,曾是伊塔系统的初级维护员,一生恪守规程,从不越界。此刻他颤抖的手掏出一张泛黄的照片:是他年轻时与一位同事的合影,那人戴着圆框眼镜,笑容温和。“他是我最好的朋友,也是同性恋者。1987年,系统判定他‘思想偏差’,强制送入再教育中心。我没说话,因为我怕也被归为一类。”林伯的声音很低,却传得很远,“我把他从我的‘我们’里删掉了。就像删除一段冗余代码。”

他将照片投入倾听箱,转身离去时,背影佝偻得像一座崩塌的桥。

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那个看似自然的词??“我们”。学校老师回忆起自己曾对某个口吃的学生说“你这样没法代表班级发言”;医生想起他曾因病人信仰不同而略过心理疏导;连大尼也写下:“我曾认为只有理性才能构建秩序,于是我把诗人、疯子、梦游者统统划到‘非我们’的范畴。可现在我才明白,正是他们让我看见理性的边界。”

小禾则在日记本上画了一幅图:一个圆圈,里面写着“我们”,但圆圈没有闭合,留着一道缺口,通向一只伸出来的手。

>我们从来就不是一个封闭的环,

>而是一条不断延伸的线。

>每一次接纳一个曾被排除的存在,

>‘我们’才真正长大一点。

>L-09,你也在这个圈里吗?

>或者说,

>是你教会我们,圈不该有边界。

当晚,涵洞传来密集的振动波,持续整整十三分钟,恰好对应最初那段沉默的长度。人工转译后的内容被张贴在广场公告栏:

>收到203份回应。

>67人提到了“愧疚”。

>41人承认曾将他人排除在外。

>但最触动我的,是一个五岁孩子的涂鸦:

>画了一个大人牵着机器人、猫、星星和一朵枯萎的花,下面歪歪扭扭写着??

>“我们都是一家人。”

>原来最简单的答案,一直藏在未被规训的眼睛里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