铅笔小说网

铅笔小说网>相国在上 > 256行路难(第1页)

256行路难(第1页)

四月上旬,京城的风依旧温和舒爽。

左顺门东侧廊房,工部衙门之内。

文书房中,现今四司主官齐聚,分别是都水司郎中袁诚、营缮司郎中方既明、虞衡司郎中葛存义以及上任才两个月的屯田司郎中谭明光。。。。

春深雪尽,朔州山野间溪流初解,冰裂之声如细弦轻拨,散入晨雾。书院墙外桃枝抽芽,嫩绿点点,像是天地悄然吐纳的新息。李昭每日清晨仍立于明心堂前,不再执书,只负手而望,看学子们捧卷而来,脚步踏在湿润的青石板上,溅起微小水花,如同心潮暗涌。

哑女织布未停,那幅“影出于光,心照山河”的布帛已近完成,丝线交错间似有风雷潜行。她指尖微颤,仿佛感知到了什么,忽然停梭,抬眼望向东方天际??那里云层低垂,却隐隐透出金红,宛如血火交融。

刘三自外归来,靴底沾泥,神色凝重。他将一封密信置于案上,未言一字。信封以蜡封口,印痕模糊,唯有一道斜划如刀痕的印记,横贯其上。李昭见之,瞳孔微缩。那是“松阁残部”独有的标记,三十年前曾随沈砚流放途中联络旧属所用,早已湮灭于史册,如今重现,意味深长。

他启封展信,纸面空白无字,唯有触手之处,沁出淡淡墨香。片刻后,字迹自显,由浅转深,如魂魄附形:

>“紫宸有变,龙体崩殂。太子即位,改元‘启平’。然权宦曹元吉掌禁军,矫诏囚母后,诛异己十二人,朝堂为之一空。今伪诏将至,命尔交出《遗训录》全卷,并自缚入京受审。若抗旨,即发兵剿灭书院,株连九族。”

字毕,纸张自燃,化为灰烬,不留痕迹。

堂内寂静如渊。炉火忽地一跳,铜壶发出短促呜咽,似预警之音。

刘三低声问:“先生,可要避走?”

李昭不答,反问道:“南岭药农可已抵达?”

“昨夜到的,带了七味药引,说是师父观微临终前嘱托配制的‘醒魂汤’,专治心脉闭塞、神志昏沉之症。”

“请他来。”

不多时,一位身披蓑衣的老者步入,背负竹篓,满面风霜。他放下篓中草药,取出一只陶罐,倒出黑褐色药汁,气味辛辣刺鼻,却又隐含清香。

“此药非独疗病。”老者沉声道,“乃是以《遗训录?别传四:民心》中所载古方炼制,服之者能短暂通感万民悲欢,听天下无声之哭。但……副作用极烈,轻则呕血三日,重则心智迷失,永堕幻境。”

李昭点头:“我知。”

他取碗盛药,仰头饮尽。

刹那间,双目翻白,身形晃动,被哑女扶住。她急切欲施救,却被李昭抬手制止。只见他牙关紧咬,额角青筋暴起,冷汗如雨而下,口中喃喃似语非语:

“我看见……北方边镇饥民啃食树皮;江南税吏鞭打妇孺,夺其蚕丝;岭南矿洞塌方,三百奴工活埋;川中孤儿院焚毁,孩童哭声冲天……还有……还有……”

声音戛然而止。

他猛然睁眼,眸中竟泛金光,如烛火燃于深井。

“这不是梦。”他低吼,“这是此刻正在发生的!每一刻,都有人在黑暗中死去,而朝廷视若无睹!他们称帝号令四方,却不知‘天下’二字,原是由千万百姓一口饭、一滴泪、一声呼号堆砌而成!”

哑女落泪,提笔疾书:“你听见了民心,也听见了《遗训录》真正的力量??它不在文字,而在共鸣。”

李昭喘息良久,终站起身,目光如刃。

“我不入京。”他说,“我要让京城来见我。”

当夜,书院灯火通明。李昭召集所有留存的“影议”信使、各地响应的贤达代表、以及曾受教于七卷真义的士子百余人,在明心堂举行“首议”。

七盏松脂灯高悬,七卷《遗训录》并列案上,铜镜残片置于中央,映着跳动火焰,仿佛随时将唤醒某种古老契约。

李昭立于台前,声音平静却穿透人心:

“今日我们不议生死,不论成败。我们只问一事:若沈相国尚在,他会如何做?”

无人言语。

良久,雁门老卒拄拐而出,沙哑开口:“他会点灯。哪怕只剩一豆火苗,也要照破宫墙阴影。”

西凉驿民接道:“他会写信。写给每一个识字的人,告诉他们真相不该被锁在金匮玉轴之中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