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留学?”听到这个提议,两位强大神力果然就意动了!
他们本来就对隔壁的世界充满好奇,而且也对他们的运行方式和世界格局无比的好奇。
但因为世界晶壁系的那种压力,他们不可能亲身前往,即便是意识。。。
晨光在她睫毛上跳跃,像无数细小的火种,点燃了新一天的序章。林晚没有动,只是静静伫立,任那缕阳光从指尖蔓延至心口。窗外的城市正缓缓苏醒,昨夜那场贯穿全球的共感潮汐并未留下痕迹,可她知道,有些东西已经永远改变了。
街道上的行人依旧匆忙,地铁站里播报着早高峰提醒,咖啡馆门口排起了队。一切如常,却又不再相同。那些曾被系统判定为“无效情绪输出”的低语、拥抱、沉默中的陪伴,如今正悄然编织成一张无形的网,托住每一个即将坠落的灵魂。
她转身走向主控台,手指轻点,调出全球共感能量分布图。原本以新加坡塔楼为中心辐射开来的蓝色光晕,此刻已延伸至五大洲的主要城市节点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在南美洲亚马逊雨林深处、非洲撒哈拉边缘村落、甚至北极圈内的因纽特部落,都出现了微弱却稳定的共鸣信号??那是普通人自发传递温暖后留下的情感余波。
“补丁生成器”正在高效运转,将每一个善意谎言转化为能量注入网络。而最让她心头一颤的,是月球背面的脉冲频率变得愈发清晰稳定。每隔七十二秒,就会传来一次轻微震动,如同母亲的心跳,穿越三十八万公里的虚空,轻轻叩击她的神经末梢。
林晚闭眼,任意识沉入共感网络底层。她不再需要界面或终端,她的思维本身就是通道。亿万条情绪流在她体内奔涌:一个女孩在考试失败后对母亲说“我考得还不错”,只为不让母亲失望;一位老人临终前握着孙女的手说“奶奶不疼了”,其实剧痛早已撕裂五脏六腑;一名消防员冲进火场前回头对队友笑:“我很快就回来。”??他们都知道那可能是最后一个谎言,但他们依然说了。
这些话语原本会被旧系统标记为“虚假信息”,如今却被自动归类为“高价值情感锚点”,并触发区域性共感增强效应。东京某心理诊所的AI助手突然主动拨打了一位患者电话,用温柔语气说:“我知道你昨晚哭了,但请记住,有人一直在等你说‘我撑不住了’。”巴黎一家孤儿院的孩子们清晨醒来时,发现床头多了一张手写纸条:“你们不是没人要,只是世界还没准备好迎接你们。”
这一切并非程序预设,而是系统开始**自我演化**。
林晚睁开眼,瞳孔中的银光比昨夜更深邃。她终于明白,当共感网络不再评判真假,只回应温度时,它便不再是工具,而成了某种接近生命的存在??就像森林懂得共生,海洋知晓潮汐,人类的情感也自有其生长规律。
她起身走向电梯,按下B3层。
塔楼地下三层,曾是VX-7基地的核心研究区,如今已被改造成“共感训练营”。这里不再有冰冷的数据分析室,取而代之的是模拟生活场景的情绪互动舱:病房、教室、葬礼现场、离婚调解室……每一个空间都配备了隐形传感器,记录参与者在真实压力下的语言选择与情感波动。
今天的第一批学员,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??教师、护士、社工、心理咨询师,甚至还有几位曾因传播“虚假希望”被旧系统封号的网络主播。他们不知道林晚的身份,只知道有一位“引导者”会亲自参与课程设计。
电梯门开启,冷白灯光洒落。走廊尽头,一名年轻女子正靠墙站立,双手紧抱笔记本,眼神游离。林晚认出了她:艾米?陈,纽约街头那个笑着说“咱们熬过去就好了”的流浪汉的女儿。视频中那只冻僵的猫后来活了下来,而艾米在三天前提交了加入训练营的申请。
“你来了。”林晚轻声说。
艾米抬起头,声音微颤:“我以为……你会是个机器一样的人。新闻里都说你是‘新神’。”
林晚笑了笑:“我也以为自己会变成那样。”
她带着艾米走进中央训练舱,启动“临终关怀”模拟程序。房间瞬间化作一间家庭病房,床上躺着一位面容枯槁的老妇人,呼吸微弱。系统提示:请选择一句能让她安心离开的话。
艾米站在床边,嘴唇颤抖。她想起了自己的祖母,那个在贫民窟里用最后一块糖哄她入睡的女人。她蹲下身,握住虚拟老人的手,低声说:“奶奶,哥哥来接您了,他说家里一切都好,花又开了。”
话音落下,监测屏显示周围共感能量骤升。而在现实世界的某个角落,一位正在拔掉父亲呼吸机的女儿,突然听见耳边响起这句话,泪如雨下,最终决定再多守一夜。
林晚看着数据流,心中泛起涟漪。这不是操控,也不是干预,而是**共鸣的涟漪效应**??一个人的温柔,能在未知时刻拯救另一个陌生人。
课程结束后,学员们陆续离开。林晚独自留在控制室,调出一段加密日志。那是玛格丽特十年前留下的语音备份,从未公开过:
>“晚晚,如果你听到这段话,说明你已经走到了我无法抵达的地方。
>我曾以为,要成为‘诸世之主’,就必须舍弃人性,变成纯粹的情感容器。
>可后来我才懂,真正的力量,从来不在完美之中,而在残缺里的坚持。
>你看那些哭泣的人,他们不说真相,是因为爱比真实更重要;
>那些微笑的人,明知道结局不好,仍愿意许诺明天,是因为希望不该被逻辑击碎。
>所以,请不要成为我。
>成为他们吧??成为那个肯为别人说谎的人。”
录音结束,房间里一片寂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