铅笔小说网

铅笔小说网>朱元璋的官,狗都不当 > 第一百八十八章 寻求合作(第1页)

第一百八十八章 寻求合作(第1页)

洪武十八年,年底。

算算时间的话,这吉斯托来到大明,也算是至少有一年半的时间了。

跟初来的只能听懂一些个别的话,还有识得个别的文字相比,吉斯托的学识水平,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。

如今,。。。

西北风卷着黄沙掠过长城隘口,吹动戍边将士的旌旗。一名年轻校尉立于烽火台前,手中握着一卷《百姓问政日记录册》,正逐条核对军粮发放明细。他忽然抬头望向远方,只见一道烟尘自官道尽头扬起,似有急使驰来。

不多时,马蹄声碎,使者翻身下马,递上一封朱漆封印的公文??是应天府监察院直发边关的通报:本月全国“匿名赏庇机制”共受理举报一千三百七十二条,其中涉及军中克扣饷银案十九起,已查实十四起,涉案军官六人已被革职押解进京受审。末尾附录一条特别批注:“据线报,某亲王门客暗通北元残部,私售铁器,线索源自一名戍卒通过烽火箱投递密信。”

校尉读罢,久久不语。他转身走进营帐,将公文张贴于墙上那幅巨大的《边防政务公开榜》中央。旁边已有数十张告示,皆为近三个月内军需采买、修城工役、士卒轮休等事项的明细清单,墨迹清晰,账目分明。一名老卒凑上前,眯着眼念道:“哦……原来上个月换的皮甲比去年便宜三钱银子?这回没被吃空额!”语气里竟带着几分自豪。

夜深人静,校尉独坐灯下,提笔在日记本上写道:“十年前我入伍时,营中贪腐如疥癣,将军喝酒用金碗,我们却穿烂絮棉袄。如今哪怕少发一双草鞋,也会有人去县衙问政台拍桌子。有人说这是乱了纲常,可我觉得,这才是真规矩。”笔尖顿了顿,他又添一句:“李公若见今日边关清朗,或可安眠矣。”

而就在同一时刻,江南某府衙后堂,知府大人正焦躁踱步。师爷低声禀报:“大人,明日便是‘政务公开月’巡查日,省里派来的观政团已到城外驿站,领头的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,听说曾在初心书院就读。”

知府猛地停下脚步:“初心书院?那是李可办的!”

“正是。”师爷苦笑,“此人还带了一队学生,说要实地查验河道疏浚工程款流向。”

知府冷汗涔涔:“那笔钱……有一半进了盐商口袋……”

“但账面上做得极平。”师爷压低声音,“只要不让翻原始票据,便无破绽。”

知府咬牙:“明早你去拦他们,就说河堤危险,不可靠近。”

话音未落,门外小厮慌忙跑入:“老爷!不好了!鼓楼前贴出一张大榜??有人用匿名信揭发您与盐商报备虚工、侵吞库银!现在百姓都围在那里看!”

知府瘫坐椅中,脸色惨白。他知道,这年头谁敢动手脚,迟早会被掀出来。十年前漳州同知就是因一个老仆塞进烽火箱的举报信而落马,如今连乡野孩童都知道“规则不死”四个字不是唱戏词。

翌日清晨,观政团一行果然抵达工地。那青年学子手持《基层治理百问手册》,逐一询问包工头姓名、用料规格、付款凭证。围观百姓越聚越多,有人高喊:“别让他们糊弄你们!咱们缴的税银可不是喂狗的!”突然,一个衣衫褴褛的老汉挤上前,颤巍巍掏出一张泛黄纸片:“这是我儿子临死前写的,他说工地上偷换了石料,承重柱子里灌的是沙土!”青年接过一看,竟是份手绘图纸,标注清晰,连工匠编号都有记录。

当天下午,此案即被录入《全国重大民生问题督办系统》,三日内刑部派出钦差,七日后知府下狱,半月之内,牵出江南五府十八名官员涉案,史称“庚戌春案”。《明政公报》以整版刊发调查报告,并附编者按:“昔日贪官以为山高皇帝远,今有百姓眼如炬。制度之网恢恢,疏而不漏。”

与此同时,在福建山区的一座小庙里,一位白发婆婆跪在泥塑李可像前焚香祷告。她孙子去年考中秀才,今日启程赴京会试。老人喃喃道:“李大人啊,我家三代佃农,从前连衙门口都不敢站,如今娃能读书做官,全是您给的路。”话音刚落,窗外传来孩童齐诵声:

“好人赢了。

清者自清。

浊者必亡。

规则不死。”

这声音来自村中新设的“启蒙义塾”,由地方政府拨款、民间监督会协管,教师皆经公开竞聘上岗。课本第一课便是《李公故事》,讲述那个病骨支离的男人如何用一生对抗千年积弊。有个孩子问先生:“李公不怕死吗?”先生答:“怕。但他更怕百姓流泪。”

京城之中,建文帝已步入中年,鬓角微霜。这一日,他召见新任监察院院长陆昭之子陆明远??这位三十岁的年轻人曾任三任县令,政绩卓著,尤擅处理棘手举报案。殿上,皇帝缓缓问道:“你父亲常说,李可留下的不是律法,而是勇气。你觉得,如今这朝廷还有多少人敢说实话?”

陆明远叩首,直言不讳:“回陛下,九成官员如今不敢公然贪墨,然阳奉阴违者仍众。有人表面申报财产,暗地转移至亲友名下;有人借民间商会之名行敛财之实;更有甚者,鼓吹‘新政过苛’,意图复辟旧制。”

皇帝闭目良久,忽而睁开:“那你可知最难查处的是哪一类?”

“是那些披着清廉外衣的人。”陆明远沉声道,“他们带头宣讲李公精神,组织‘学李讲习班’,可在背后操纵胥吏架空问政机制,使百姓诉求石沉大海。此等人最可怕,因其毁制度于无形。”

皇帝点头:“所以朕要你执掌监察院。不是为了抓几个小贪官,是要斩断那些藏在阳光背后的黑手。”

退朝之后,陆明远并未归家,而是径直前往城南一处简陋宅院。屋内坐着几位年迈老人,正是当年随李可推行改革的老部属。他们如今虽无官职,却自发组成“制度守夜人”小组,专门收集各地异常动态。一位老文书递上一份名录:“这是近五年辞职或病退的清流官员名单,其中有十三人后来出现在某亲王府举办的诗会上,且均接受了丰厚‘润笔费’。”另一人补充:“山西某道台每年清明必去李可墓前献花,可私下却阻挠当地百姓查阅粮仓账本。”

陆明远凝视良久,提笔圈出三人名字:“从他们入手。记住,不动声色,用百姓问政日的名义发起质询,让公众来审判。”

数日后,一场普通的州县问政会上,一名农妇站起身,声音颤抖却坚定:“我家儿子在衙门当差,昨夜听见上司说,只要我不追问征地补偿款去向,就能给我孙子安排差事……请问大人们,这算不算贿赂?”全场哗然。主持人当即启动应急核查程序,三日内证据确凿,涉事官员被当场免职。此事经《明政公报》报道后,引发连锁反应,十余起类似案件浮出水面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