铅笔小说网

铅笔小说网>朱元璋的官,狗都不当 > 第一百九十章 庙堂之外(第2页)

第一百九十章 庙堂之外(第2页)

这群人不再是单纯的贪官污吏,而是化身为“制度遗孤”,打着“平反冤屈”“恢复人情”的旗号,煽动舆论,攻击监督体系本身。他们不说“腐败无罪”,而说“苛察失德”;不否认贪污存在,却强调“一人犯错,万人受累”。

一场新的战争,悄然打响。

陆明远当机立断,下令将“影吏清源”升级为“天网行动”,联合刑部、大理寺、锦衣卫残余力量(已改编为“执法巡查队”),对全国五千余名与落马官员有关联的子弟、门生、姻亲进行全面行为监控,重点排查是否组织集会、出版书籍、资助清谈馆等活动。

与此同时,他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??主动邀请三位曾激烈批评新政的儒士进入监察院座谈。

三人中有一位是著名学者沈文昭,其侄儿因挪用二十两修桥银被罢官,愤而著书《仁政何在》,痛斥“小事重罚,伤尽士心”。

会谈当日,陆明远未穿官服,只着素袍,亲自奉茶。

“诸位指责我们严苛,我不反驳。”他说,“但我请你们看一组数据。”

他展开一幅长卷,上绘图表十余:

-过去十年,因贪腐致死的百姓人数下降百分之九十二;

-地方工程延期率从原来的平均两年缩短至八个月;

-百姓对官员信任度从不足三成升至八成以上;

-因监督机制暴露问题而避免的潜在灾难??包括堤坝溃决、军粮短缺、冤狱错斩等,累计挽救生命逾三十万。

“你们说我们毁了‘人情’,可什么是人情?”陆明远声音渐高,“是一个官员受贿后笑纳红包的人情?还是千万百姓不再被强拆、不再饿死街头的公义之情?”

沈文昭低头不语。

陆明远又取出一本册子:“这是你侄儿案件的全卷。他挪用二十两银子,看似不多。但那笔钱原定用于修补村口石桥护栏。就在他贪墨后的第四个月,一名孩童雨夜跌落河中溺亡。尸检报告显示,若护栏完好,本可攀扶脱险。”

堂内一片死寂。

良久,沈文昭颤声问:“真……真是因此而死?”

“是。”陆明远点头,“我们不会因人废法,也不会因法忘人。所以现在推出‘公益代罚’,允许轻微过错者以劳补过。但他当时拒不认错,谎称账目丢失,我们才依法严惩。若他肯坦白,今日或许已在修桥赎罪。”

沈文昭起身,深深一揖:“是我偏狭了。我以为你们只重规则,却不料,你们心中也有悲悯。”

此事之后,《仁政何在》停止刊印,沈文昭转而撰写《新仁政论》,提出“仁生于法,法护乎仁”,成为支持监督制度改革的重要理论声音。

风暴渐息,然陆明远深知,制度之战永无终结。

冬至那天,他独自登上钟楼。寒风凛冽,警世钟静默悬挂。他伸手轻触铜身,仿佛触摸时光的脉搏。

身后脚步响起,是建文帝来了。

“你在想什么?”皇帝问。

“我在想李公。”陆明远望着远方炊烟,“他曾说,最好的制度,不是让人不敢贪,而是让想贪的人,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得逞。”

建文帝点头:“如今做到了吗?”

“部分做到了。”陆明远苦笑,“但仍有人铤而走险,仍有漏洞可钻。但我相信,只要百姓不麻木,只要少年还在唱《问政歌》,只要每年春天还有孩子为‘浊者冢’添石??光明就不会彻底熄灭。”

皇帝仰望星空,轻声道:“你知道吗?昨夜海外观政司送来消息,日本幕府将军读到我国《全民协查令》案例,竟下令仿效,在京都设立‘民诉台’。罗马教廷一位主教来信说:‘你们用制度代替神判,这是人类理性的胜利。’”

陆明远怔住。

片刻,他笑了:“李公若听见,定会说一句:‘看吧,星星之火,果然可以燎原。’”

两人并肩而立,任寒风吹拂衣袍。

远处,学堂灯火通明,稚嫩童声随风飘来:

“好人赢了。

清者自清。

浊者必亡。

规则不死。”

钟虽未响,心已长鸣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