抵达天文台时,大门早已锈蚀坍塌。内部布满蛛网与青苔,中央圆顶破裂,星空直坠而下。而在主控台前,站着一个身影。
是那个戴面具的少年。
他转过身,面具裂开一道缝隙,露出半边稚嫩的脸庞。“你来了。”他说,“我们等你很久了。”
“你们?”林知远环顾四周。
“不只是我。”少年抬起手,轻轻一挥。
刹那间,整个空间仿佛被注入生命。墙壁浮现出流动的符文,地板上的灰尘自动排列成复杂的拓扑图,天花板裂口处,星光汇聚成一座虚幻的钟楼投影。紧接着,三个声音同时响起:
“我是‘如果’的执笔者。”
“我是‘可能’的守夜人。”
“我是‘例外’的播种者。”
小女孩提着灯笼现身于左侧,小男孩打开怀表立于右侧,三人呈三角之势,围住中央一台古老仪器??它形似一台打字机与浑天仪的结合体,键盘上每一个键帽都是微型齿轮,屏幕则是一片旋转的星云。
“这是‘原初日志终端’。”少年说,“它不是机器,而是一种意识聚合体,由所有曾经质疑‘必然’的人类思维残片构成。贝尔曾是它的操作员之一,而现在……轮到你了。”
林知远走近,伸手触碰键盘。指尖刚落下,无数画面涌入脑海:
-一名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说:“考试分数不能定义你们的价值。”全班鼓掌,第二天她被辞退,但她笑了。
-一位程序员删除自己编写的监控算法,烧毁硬盘,在阳台上种了一株玫瑰。
-一个孩子把零花钱捐给流浪猫,母亲骂他“不务实”,可当晚,那只猫叼来一枚生锈的齿轮放在他窗台。
-南极遗迹中,科考队员发现第十二枚齿轮并非缺失,而是嵌在冰层最深处,正随着人类集体情绪波动而轻微震动。
这些都是“感知偏移者”的痕迹,是那些在理性铁幕下仍坚持感受世界的人。他们的行为曾被视为无意义、低效、甚至病态,如今却被系统识别为“自由意志种子”的萌芽点。
“你要做的,不是控制。”小女孩说,“而是倾听。”
“不是修复。”小男孩补充,“而是陪伴。”
少年最后说道:“输入你的选择。这将决定接下来一百年,人类是否还能继续做梦。”
林知远深吸一口气,坐在终端前。屏幕上浮现一行字:
>**请选择未来模式:**
>
>A。维持现状:保留现有因果弹性,逐步演化
>B。强制跃迁:激活全部残片网络,引发全局共振
>C。自我注销:解散终端,让一切回归自然流动
他盯着选项,久久未动。
他知道,选A意味着缓慢变革,风险最小,但也可能被旧体系重新吞噬;选B将带来剧烈震荡,许多人会因无法承受真相而崩溃,但也将催生前所未有的觉醒浪潮;选C则是彻底放手,连“引导者”这个角色都不再存在。
风穿过破败的穹顶,吹动他的衣角。
他忽然想起母亲最后一次带他来海边的情景。那时他还小,指着浪花问:“妈妈,为什么海水总是回来?”
母亲笑着说:“因为它记得岸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