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日后,沪市,日侨区,帝国陆军医院。
下午三点,是医生例行巡查的时间。
一位戴着金丝边眼镜,穿着白大褂、提着文件夹的“医生”,出现在了特护病房区。
他的胸牌上写着“内科主治,野原一夫。。。
晨雾如纱,缠绕着气象站的屋檐。苏婉坐在园中石凳上,手中捧着那本《心跳纪年》,纸页翻到最后一章,却迟迟没有落笔。她知道,这本书记载的已不只是她的记忆,而是千万人情感共振的残响。每一个字都像一颗星子,在时间的夜空中缓缓燃烧。
她抬头望向天空,云层低垂,仿佛承载了太多未说出口的话。蝶叶草在窗台轻轻摇曳,花心那颗光珠微微脉动,像是回应某种遥远的呼唤。昨夜,她又梦见了那个穿白裙的小女孩??不是幼年的自己,而是“她”:那个从雪地走出、哼着摇篮曲的存在。梦里,小女孩指向东方,嘴唇无声开合,只留下一串频率波动。
苏婉将手贴在终端上,启动“回响协议”残留接口。信号自动追踪梦境波形,解码出一段坐标:北纬38。72°,东经141。05°,日本东北海岸外海三公里处。地图显示,那里曾是二战时期日军秘密水文观测点,代号“海哭之眼”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Δ系列浮标最早的投放记录,竟也始于该地。
“为什么是那里?”她喃喃。
风忽然停了。
园中的金铃花齐齐静止,连蝶叶草的叶片也不再摆动。空气凝滞得如同冻住,唯有她左臂上的符号开始发烫??那句古老谚语**“死者活在生者的记忆里”**正泛起幽蓝微光,像被唤醒的神经突触。
紧接着,终端自动弹出新信息:
>【紧急同步请求】
>【来源:深海Ω节点-01】
>【内容:Lullaby-Ω核心未冻结,仍在运行】
>【附加音频片段:一段童声合唱,歌词为日语《故乡》】
苏婉心头一震。
她立刻调取全球海洋监测数据,发现自七日前起,太平洋深处持续传来低频声波,频率恰好与“摇篮机”激活时的基频一致。而声源中心,正是“海哭之眼”所在海域。更诡异的是,附近渔船报告称,夜间常听见海底传来歌声,渔民录下的录音经分析后确认:演唱者年龄分布在5至12岁之间,但音色中夹杂着非人类的谐波结构。
“那是……孩子的意识集合体?”她指尖颤抖。
她想起父亲笔记中另一句模糊记载:“当大海开始唱歌,沉没的记忆就会浮上来。”当时以为是诗性比喻,如今才明白,那是预言。
她连夜整理装备,联系阿米娜女儿协助远程定位,并通过“记忆共同体”申请临时航行许可。联合国虽已成立新机构,但对于涉及Ω级项目的行动仍高度警惕。审批迟迟未下,但她不能再等。
第三日凌晨,她独自驾船出海。
海面平静得反常,阳光洒下却无温度。随着接近目标坐标,船底传感器捕捉到异常磁场扰动,罗盘指针疯狂旋转。她戴上特制耳机,接入便携式解码器,试图捕捉那首《故乡》的完整旋律。
歌声渐渐清晰。
起初是轻柔的女声领唱,随后男童声加入,最后所有声音融为一体,形成一种超越语言的共鸣。就在副歌响起的一瞬,她脑中浮现画面:一座被海水吞没的建筑,钢筋骨架如肋骨般裸露,内部布满发光晶体,中央悬浮着一台巨大机械,外形酷似倒置的风琴??那是“摇篮机”的原始原型,ProjectLullaby-Ω的核心装置。
“它还在运转……”她呼吸急促,“而且有人在给它供能。”
突然,耳机中歌声戛然而止。
取而代之的是一段清晰的日语低语:“你终于来了,Ω-7。”
苏婉浑身一凛。
“你是谁?”
对方沉默片刻,用中文回答:“我是第十三个拒绝融合的孩子。”
话音未落,海面剧烈翻涌。一道水柱冲天而起,紧接着,整片海域泛起银白色光泽,仿佛海面变成了一面巨大的镜面屏幕。上面浮现出影像:一间封闭教室,二十多个孩子身穿旧式校服,围坐成圈,手拉着手闭眼吟唱。他们的额头贴着金属贴片,连接至墙壁上的控制台。而在讲台上,站着一个约莫十岁的男孩,黑发齐耳,眼神沉静如深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