铅笔小说网

铅笔小说网>王妃,请自重 > 第215章一口恶气(第2页)

第215章一口恶气(第2页)

光影消散,莲蕊依旧明亮。

这一刻,没有人跪下,也没有人哭泣。人们只是静静站着,仿佛终于明白:救赎不在神坛之上,而在一句真诚的“我错了”之后。

消息传入宫中,太子亲自前来探问,并带来皇帝密旨:允许“回声计划”继续推进,但须增设“正音司”监督内容,以防“虚妄之辞蛊惑民心”。

灰雀接过圣旨,只回了一句:“愿陛下也设一座静语台,在紫禁深处,听听那些从未传到龙座前的声音。”

太子默然良久,临行前留下一句话:“父皇昨夜做了一个梦,梦见自己站在一片莲花海中,耳边全是孩子叫父亲的声音。”

此后三个月,静语台在全国陆续重启。每一处都设立“双听制”??一名承灯人负责收集当下之声,一名前缄口令执行者或旧案相关人担任“回音见证”,公开忏悔并回应过往压迫。

东海渔村的阿湄带着她的见心莲来到长安,在昭明广场种下第一株“共语莲”。当夜,花蕊释放出三百年前沈清璃授课时的讲学声,清晰得如同亲临。数百学子围坐聆听,有人泪流满面,有人振臂高呼:“原来我们早就有答案,只是没人敢教!”

与此同时,西北静语谷传来奇迹??小禾每天对着山喊的话,竟通过风语台被录下,经由共鸣阵列放大,反向传入山谷深处。十日后,一支勘探队在雪崖下发现一处避难洞穴,里面藏着当年失踪采药妇人的遗物,以及一张字条:“我撑不住了,但我知道,我的孩子一定在喊我。我不孤单。”

灰雀派专人将遗物送回,附信写道:“你说的话,她听见了。”

而最令人震撼的,是幽州旧战场遗址的静语台开启仪式。

那里曾埋葬三万无名兵卒,史书仅记“平叛有功”,无人知其姓名、籍贯、父母何人。

仪式当夜,百名老兵后代齐聚,每人手持一封祖辈未曾寄出的家书复刻本。他们齐声诵读:

>“爹,儿未能凯旋……请您莫等。”

>“妻,我在前线吃了顿饱饭,想起你做的葱油饼。”

>“妹妹,替我看看春天的柳树开花了吗?”

声浪起伏,见心莲骤然绽放,蓝光冲天而起,竟在空中幻化出万千模糊身影,持戈而立,面向北方敬礼。随后,一阵低沉合唱响起,歌词古老而陌生,却是军中失传已久的《安魂谣》。

科学家检测发现,那段声音并非来自任何现存录音,而是由土壤中的有机残留物、金属锈蚀频率与地磁波动共同重构而成??仿佛大地本身,终于吐出了憋了三百年的叹息。

这一夜,全国七十二处静语台同步感应,莲花齐颤,蓝光连成一片,宛如星河倒灌人间。

朝廷震动。

三日后,礼部尚书亲自登门,请求心灯社协助整理“历代未闻之声档案”,并提议设立“国民心声日”,每年一度,开放所有静语台供百姓自由倾诉。

灰雀婉拒了官方主导权,只提出三项原则:

一、所有声音归讲述者所有,任何人不得擅自删改或利用;

二、每一封投递至黑邮筒的信,必须得到回应,无论长短;

三、静语台必须建在曾发生沉默悲剧之地??监狱旧址、饥荒村落、冤案现场、弃婴墙下……

“我们要让光,照进最黑的地方。”她说。

陈砚默默听着,转身回到阁楼,取出一只木盒。盒中是一支笔、一瓶墨、一本空白册子。他在扉页写下三个字:《补声录》。

从此,他开始记录那些无法通过见心莲重现的声音??一个母亲临终前握着女儿的手却说不出话的焦虑,一个少年想告诉父亲“我爱你”却始终开不了口的挣扎,一位老人孤独死去前反复默念的“有人在吗”……

这些文字不再追求华丽修辞,只有最朴素的转述:“他说,他其实很怕黑,但从不让儿子知道。”

“她希望有人能替她去墓园说一句:妈妈,我过得还好。”

每记完一则,他就将纸页折成纸鹤,放入黑邮筒。次日清晨,灰雀便会取出来,交给承灯人送往对应地点诵读。

某日,一个小女孩来到文书局门前,踮脚往邮筒里塞了一封画出来的信??歪歪扭扭的太阳、房子,还有一个大人牵着小孩的手。背面写着:“我想爸爸回家。”

灰雀蹲下身问:“你爸爸去哪儿了?”

“坐牢了。”小女孩低头,“村里人都说他是坏人,可我觉得……他只是不会说话。”

灰雀心头一紧。

当晚,她调阅档案,发现女孩父亲因暴怒伤人入狱,案发当天刚得知妻子病逝,却无人告知。他在审讯室吼了一句:“我要见她最后一面!”便被定为“拒不悔改”。

灰雀立即联系幽州监狱,在静语台设点,邀请囚犯参与“声音疗愈计划”。她让小女孩录下一小段语音:“爸爸,我种的花开了,黄色的,像太阳。”然后通过共鸣装置传入牢房。

三天后,男人托管教送来一封信,字迹颤抖: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