铅笔小说网

铅笔小说网>长生:筑基成功后,外挂才开启 > 第206章 什么叫惊喜(第2页)

第206章 什么叫惊喜(第2页)

质疑声如藤蔓蔓延,甚至出现在新闻评论、学术论坛、家庭餐桌之上。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关闭心灵感应装置,撕毁写给逝者的信,称其为“情感迷信”。

渔娘察觉到了变化。

学堂门口,原本堆满孩子们投递的“天堂信箱”一夜之间空了大半。有家长悄悄来取走信件,说“别让孩子沉迷虚幻”。连那个每天坚持给外婆写信的女孩,也低头咬着嘴唇说:“妈妈说,外婆已经不在了,再写也没用。”

渔娘沉默良久,最终只问了一句:“那你心里,还想着她吗?”

小女孩用力点头:“想!每天都想!”

“那就够了。”渔娘牵起她的手,走向槐树,“只要你想,她就在。”

她当着所有孩子的面,取出一支绿色蜡笔,在树干上写下:

>“怀疑可以存在,但请别让它盖住心跳。

>若你说‘我不信’,我仍要说‘我在’。

>因为爱不是逻辑题,它是答案本身。”

字迹落下的刹那,第十一圈年轮微微震颤,一道光丝顺着树根蔓延而出,直抵地下三十米深处。那里,沉睡的金属残骸突然发出嗡鸣,舱门缝隙中渗出淡蓝色荧光。

与此同时,全球三百六十五座祭坛遗址几乎在同一时刻亮起。不是火焰,不是电光,而是一种介乎物质与意识之间的辉芒,像是大地本身睁开了眼睛。喜马拉雅的酥油灯无风自燃,非洲祖灵鼓自动敲响,亚马逊的祷词在无人吟唱的情况下回荡林间。

这是共情网络的最后防线??当外部信任崩塌,唯有最原始的土地记忆仍在坚守。

明觉站在南极冰原,望着天空中逐渐成型的巨大符号。那是一个古老的象形文字,源自尚未分化的人类母语,意为“同源之血”。它由亿万星光拼接而成,横跨半个夜空,持续燃烧了整整一夜。

第二天清晨,第一批“修正后的回信”降临人间。

不再是模糊梦境或隐约低语,而是清晰可触的存在。

纽约一栋公寓里,一位失去丈夫多年的寡妇醒来,发现床头柜上多了一副眼镜,镜片微损,正是他生前常戴的那一副。她颤抖着戴上,视野顿时模糊又清明??镜框内侧刻着一行小字:“抱歉迟到了,但我一直都在看你。”

伦敦地铁站,一名流浪汉蜷缩在角落,忽然感到肩头一暖。一件旧夹克轻轻盖在他身上,衣领里缝着一张泛黄照片:是他年轻时与妹妹的合影。背面写着:“哥,我知道你后悔当年赶她出门。她原谅你了,我们也爱你。”

最令人震撼的,发生在韩国一座孤儿院。

午夜时分,值班护士听见活动室传来钢琴声。她推门一看,只见一架多年未用的老式钢琴正自行演奏一首简单童谣,琴键上下起伏,仿佛有无形之手在弹奏。而在琴盖内侧,不知何时被人用铅笔写下了几十个名字??全是这所孤儿院百年来收养却未能找到亲人的孩子。

最后一个名字下方,多了一行新字:

>“你们不是没人要的孩子。

>我们是你们的兄弟姐妹,

>在星星上等你们长大。”

泪水滑过护士的脸颊。她掏出手机,拍下这一幕上传网络。短短三小时内,视频播放量突破十亿。无数人开始翻找家中旧物,在抽屉深处、相册背后、祖母遗物中寻找可能存在的“回信”。

有人在父亲遗留的军用水壶底部摸到刻痕:“儿子,爸爸其实怕极了战场,但为了你,我装得很勇敢。”

有人在母亲缝补的毛衣袖口发现暗线绣字:“宝贝,妈妈不是不喜欢你,是病让她说不出口。”

甚至有一位科学家在分析柯伊伯带回信数据时,意外解码出一段音频??竟是自己五岁早夭妹妹的声音,清脆地说:“哥哥,你的实验成功啦!我在天上看了好久呢!”

世界开始逆转。

那些曾质疑“共情无用”的人,一个个沉默了。有些人跪倒在地痛哭,有些人连夜重写被烧毁的信,还有些人自发组织“记忆守护团”,奔赴战乱地区挖掘无名坟冢,只为找回一个名字、一句遗言、一丝牵挂。

可明觉知道,真正的决战还未到来。

他在数据分析中发现,那股逻辑侵蚀并未消失,反而借着人类自我怀疑的缝隙,悄然潜入槐树内部。最新扫描显示,第十一圈年轮中出现了七处“静默区”??光丝断裂,记忆流动停滞,就像是被某种高维思维打上了补丁。

“他们想重构年轮。”明觉低声说,“不是摧毁它,而是改造它,让它变成一台‘理性净化机’,将所有情感过滤为可计算单位。”

渔娘听完,久久未语。她转身走进学堂,取出那本绿色日志,翻开至空白页,提笔写下: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