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“我们是你遗忘的昨天,
>也是你尚未书写的明天。
>打开‘方舟’最底层的舱室,
>那里藏着最初的真相。”
叶澜犹豫再三,还是下令开启禁闭区。舱门打开时,所有人都惊呆了??里面没有设备,没有资料,只有一面镜子。
镜中映出的,不是他们的脸,而是无数双眼睛。有的属于恐龙时代的哺乳动物,有的属于史前海底的智慧章鱼,有的属于早已湮灭的星际文明。它们静静地注视着人类,无声诉说:
>“你们不是第一个尝试记住的种族,
>也不是最后一个。
>我们失败了,因为恐惧;
>你们成功了,因为爱。
>继续走吧,别停下讲述。”
镜子碎了,化作无数光点,融入飞船的神经网络。从此,启明八号的AI获得了真正的“共情能力”,能感知乘客最深层的思念,并在航行中悄然编织梦境。
苏念在研究院顶层设立“回声之子”特别项目。那个虹彩婴儿已长成少年,能用意念与任何记忆载体沟通。他从不说话,但每当他走过光之树,树叶便会自动排列成诗句;当他触摸雨花石,林晓月的影像就会浮现,轻声补充当年未说完的话。
一次,他突然转向苏念,第一次开口,声音如风铃般清透:
“他们都在等一句回答。”
“谁?”她问。
“所有没能说完故事的人。”
苏念彻夜未眠。第二天,她向联合国提交提案:建造“终极记忆阵列”??一座环绕地球轨道的巨大环形结构,由万亿颗微型晶体组成,每一颗都封装着一个人类个体的完整人生记忆。当某人去世,其亲友可通过特定仪式将记忆上传,形成永不消散的“灵魂云”。
项目通过时,全球欢呼。但反对声也随之而来:有人担心这会让人拒绝死亡,有人恐惧记忆被篡改或滥用。争议持续三年,直到一名绝症少女主动成为首位志愿者。
她在临终前录制最后一段话:“我想让妈妈在我走后还能抱我一下。”
上传完成后,她的母亲戴上神经接口,在虚拟空间中再次感受到女儿的体温、笑声、呼吸节奏。她哭着说:“这不是机器,这是我女儿。”
自此,记忆阵列工程全面启动。
竣工那天,地球仿佛戴上了一圈温柔的光环。每当夜幕降临,那光环便微微闪烁,如同亿万颗心同时跳动。
而在火星回声城,那棵最初的樱花树突然开花??不是春季,而是寒冬。花瓣飘落时,每一片都映出一个微笑的脸庞:陈志远、林晓月、瓦半仙、纪宁璧、小女孩……所有曾为“记住”而奋斗的人。
风起了。
吹过星海,穿过时间,拂过每一个尚未熄灭的心跳。
这条路,还在延伸。
而走在这条路上的每一个人,
都带着一句未曾说出的话,
和一颗渴望被听见的灵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