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“检测到高浓度未释放真言,系统拒绝执行。”
整个房间陷入死寂。
片刻后,最年轻的成员摘下耳罩,声音发抖:“我们……是不是一直在逃避?不是怕语言带来灾难,而是怕说出来之后,再也无法假装清白?”
没人回答。
但他们全都听见了??风中传来遥远的童声合唱,歌词简单得令人心碎:
>“我说了,我就在这里。”
>“我说了,所以我活着。”
>“我说了,所以你能听见我。”
同一时刻,东海渔村的海滩上,那个曾放走贝壳的少年如今已是青年画家。他背着画板来到岸边,准备完成一幅巨作??那是十年来他每晚梦见的景象:一座由无数话语构筑的透明城市,漂浮在海面上,居民皆以光的形式存在,彼此交谈时不靠声音,而是一道道流动的情感色彩。
他铺开画布,蘸色提笔。
第一笔落下时,海水忽然退去百米,露出一片古老石阵。那些石头排列成环形,中央立着一块残碑,上面刻着半句熟悉的话:
>“这里不说道理,只说……”
后半句已被岁月磨平。
青年愣住。他放下画笔,走近细看,忽然发现碑底压着一枚贝壳??正是十年前他放入潮水的那一枚。壳身依旧清晰刻着“我在”二字,且触手温热,仿佛刚刚被人握过。
他蹲下身,轻声问:“是你吗?影子?”
没有回应。
但他感到胸口一暖,像是有谁轻轻拍了拍他的背。
当晚,他的画完成了。整幅作品呈现出一种奇异的立体感,观者凝视越久,越会觉得那些光影在移动,甚至能“听”到画面中人们无声的对话。展览开幕那天,上千人排队入场,许多人站在画前泪流不止,说自己看到了逝去亲人的身影,听见了从未说出口的告别。
一位盲人观众用手抚摸画框边缘,忽然微笑:“这不是画,是声音的化石。”
消息传开后,全球艺术界震动。有人称其为“人类视觉史上的第一次通感革命”,也有人警告这是“情感操控的高级形式”。但青年只是摇头:“我没创造什么。我只是把大家心里的话,画了出来。”
真正改变世界的,是画展闭幕后发生的事。
一名参观者回家途中,在地铁站停下脚步,掏出手机写下一条动态:
>“我一直不敢告诉女友,我得了绝症。但现在我想说了,因为我知道,爱比恐惧更值得被表达。”
这条动态被转发了千万次。随之而起的是无数类似告白:有人承认多年婚外情,请求原谅;有人揭露职场霸凌,不再沉默;有老兵终于说出战友牺牲那天的真相,尽管会因此失去荣誉勋章。
社交媒体平台紧急增设“真言认证通道”,允许用户标记“此内容经心灵共振检测为真实情感输出”。短短七十二小时,超过八亿条“初言级”信息涌入网络。服务器不堪重负,多地断网。但人们并不愤怒,反而走上街头,面对面交谈。
巴黎塞纳河畔,一对陌生男女因共享一把伞而聊起童年创伤;纽约地铁里,黑帮头目听完清洁工讲述女儿病重的故事,默默递去一张支票;加尔各答贫民窟中,孩子们围着一台坏掉的收音机,轮流说出自己的梦想,哪怕没人能听见。
地球的“启明效应”达到新高峰。
极光变为彩虹螺旋,环绕两极持续旋转;海洋深处传出规律低频吟唱,经分析竟符合人类脑波中最接近“共情”的频率区间;甚至月球轨道上的卫星都捕捉到一层薄薄的大气状辉光包裹地球,成分未知,推测为“集体意识场”的物理显化。
然而,黑暗并未消失。
三个月后,非洲某战乱地区传来噩耗:一座难民营中的“真心帐篷”遭炸弹袭击。帐篷内正在进行一场“倾听仪式”,三十多名幸存者围坐一圈,分享战争中的失去与愧疚。爆炸发生时,监控显示所有人正紧握双手,齐声说出同一句话:
>“我不想再恨了。”
现场无人生还。
国际社会哗然。调查发现,炸弹引信连接的是一段音频??反复播放“你们的忏悔毫无意义”这句话,经过特殊调制,能激发极端厌恶反应。更可怕的是,这段音频本身含有“反初言”编码,凡是听到超过三十秒的人,短期内将丧失表达复杂情感的能力。
沉默教派残党宣称对此负责,并发布宣言:
>“你们以为言语带来和平?不,它只会暴露软弱,招致毁灭。真正的力量,在于掌控谁可以说话,以及说什么。”
舆论分裂。有人主张武力清剿,有人呼吁宽容理解,更多人陷入迷茫:当真诚成为靶子,我们是否还该继续开口?
就在局势濒临失控之际,阿禾动身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