铅笔小说网

铅笔小说网>三国:从樵夫到季汉上将军 > 第135章 那就比武夺帅吧(第1页)

第135章 那就比武夺帅吧(第1页)

关羽默然片刻,看着管承那焦急惶恐的模样,又环视周围那些惊疑不定的黄巾部众,深知火候已到。

他缓缓收刀入鞘,沉声道:

“望渠帅,谨记今日之言。”

“自然!自然!”

管承如蒙大赦,。。。

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,东莱郡府工曹内已是人声鼎沸。铁锤敲击砧板的叮当声、工匠们呼喝协作的号子声、木料锯断的刺耳声响交织成一片,仿佛天地初开时的混沌之音。数十名精挑细选的匠人正围着一张张图纸忙碌不休,手中或持凿、或执尺、或挥斧,将一块块粗粝的木材与生铁打磨成形。空气中弥漫着松脂、焦炭与新刨木屑混合的气息,那是创造的味道。

田丰立于高台之上,身披青灰长袍,手持一卷竹简,目光如鹰隼般扫视全场。他不时俯身指点,纠正某处尺寸偏差,又或命人重制犁铧弧度。自那日受命总揽“东莱犁”之事以来,他未曾安寝过一夜整觉。每一件成品皆需经其亲自查验,稍有瑕疵便当场砸毁,绝不容情。

“此犁非寻常农具,乃关乎天下黎庶生计之器!”他曾对众匠人厉声训诫,“若因一寸之差致耕牛疲敝、田亩损毁,尔等纵万死难赎其罪!”

此时一名年轻匠头捧着刚完工的一架曲辕犁上前请验。田丰细细端详:犁辕弯曲如弓,承力均匀;犁壁呈流线弧形,利于翻土聚垄;犁铧尖锐如刃,入土轻巧无阻。他又蹲下身去,以指摩挲各衔接处,见榫卯严密、铆钉牢固,方微微颔首。

“可矣。”他沉声道,“记档入库,明日随第一批商队启程。”

话音未落,忽闻门外马蹄急响,尘土飞扬中一人滚鞍下马,甲胄带泥,显然是连夜疾驰而来。来者正是卢植派往徐州联络糜氏的信使。

“启禀从事大人!”那人大喘着气,双手呈上一封火漆封缄的书信,“糜子仲已应允亲赴东莱,三日后抵境!另附回书一封,请大人过目。”

田丰接过信函,拆开略览,嘴角微扬。糜竺竟愿亲自前来,足见其诚意。更妙的是,信中提及糜家愿以十船海盐、百匹良驹为质,换取百架“东莱犁”及后续长期供货权。这不仅意味着推广之路大开,更可借此引入急需的战略物资。

他当即提笔拟令:“速召公与、公?至工曹议事!另命城南仓廪清点库存粮秣,准备接待巨贾车队。再遣快马通知郡守,糜氏来访乃重中之重,务必迎于十里之外!”

与此同时,孙乾已在郡府西侧的“传信堂”中忙得脚不沾地。此处原为接待往来使节之所,如今却成了情报与文书交汇的中枢。墙上悬挂一幅巨大的天下州郡图,红线纵横交错,标注着各路信使行进路线与预计抵达时间。案几上堆满了誊抄完毕的《曲辕犁营造法式》副本,每一册皆用油布包裹,配以密封木匣,待发往各地。

他正伏案疾书,笔走龙蛇地润色致幽州公孙瓒的书信,忽听帘外脚步轻促。抬头一看,却是简雍踱步而入,脸上带着几分得意笑意。

“宪和兄何事欣喜?”孙乾搁笔相询。

简雍坐下,自怀中取出一卷帛书:“方才军需司报来捷报??苏双、张世平两位义商已率马队抵达北海边界,携带北地乌桓战马三百余匹,尽数愿售予我军!他们言道,只求换取五十架‘东莱犁’带回并州,供族中佃户使用。”

孙乾闻言霍然起身:“此乃天助我也!骑兵所缺良马久矣,今得此机缘,主公必大喜!”

简雍嘿嘿一笑:“不止如此。据闻二人途中听闻此犁竟能省牛之力,惊为神物,沿途已代为宣扬。据说冀州某豪族愿出千金购得一架试用。可见公与之策,商旅为媒,实乃妙不可言。”

正说着,沮授缓步入内,神色凝重却不失从容。他手中握着一份新拟的定价章程,落座后缓缓道:“诸位,利之所趋,亦藏祸根。今有商贾愿重金求购,是喜;然若任其哄抬物价,贫民反不得用,则我等初衷尽毁。”

他展开文书,朗声宣读:“故议定:官造‘东莱犁’每架售价铜钱八百,严禁私加溢价;各县设专营之所,凭户籍登记限量购置;凡私自囤积十架以上者,一经查实,没收充公,并罚没全部商产。”

孙乾抚须赞曰:“明码标价,公平普惠,奸商无所遁形。此策既护农人,又树官信,实为长远之计。”

沮授点头,继而低声道:“然尚有一忧??洛阳方面至今未有回音。”

众人默然。刘备虽已依计将图谱与手书送往卢植门师玄德处,然半月过去,竟无片纸只字返回。莫非朝中生变?抑或玄德畏忌宦官,不敢轻举?

就在此时,外间传来急促通报:“启禀诸位大人!洛阳信使星夜兼程,携回要件,已在府门外候见!”

满堂精神一振。不多时,一名风尘仆仆的骑士被引入厅中,从贴身衣襟取出一封密函,交予孙乾。信封上赫然是蔡邕亲笔署名,火漆完好无损。

孙乾颤抖着手拆开,逐字细读,脸色由白转红,再由红转炽热如焰。读罢,他猛地站起,声音因激动而微颤:

“成了!玄德公已在洛阳西郊别庄亲自主持试犁,证实‘东莱犁’确能省力增效!蔡伯喈称其‘功在当代,利延千秋’,并将亲撰《农器新论》为之作序!更令人振奋者??玄德公已遣门生抄录图谱,分送青、徐、兖、豫四州二十余郡守,且附书力荐推广!”

“当真?!”简雍几乎跳起。

“千真万确!”孙乾高举书信,“玄德公还在信末写道:‘此非一家之技,实天下之福。吾虽老迈,愿为黄琬弟子执鞭而行!’”

厅中一时寂静,旋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。沮授闭目深吸一口气,似将万千情绪压回心底。他知道,这一声认可,不只是来自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,更是打开通往天下士林的大门。有了玄德背书,“东莱犁”便不再是边陲小郡的地方政绩,而是震动朝野的惠民圣器。

然而,他睁开眼时,目光却落在地图上那个名为“许县”的地点。

“玄德公肯助力,固然是幸。”他低声说道,“可真正决定此物命运的,或许不在洛阳,而在颍川,在南阳,在那些尚未表态的世家大族手中。”

果然,不出三日,消息如雪片般飞来。

北海郑玄收到图谱后,召集门下七十二弟子彻夜研读,次日便亲笔写下《曲辕犁考辨》,盛赞其“合天工之巧,顺地脉之宜”,并下令诸生奔赴各县讲授使用之法。青州多地县令闻风而动,纷纷遣吏前来东莱取经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