铅笔小说网

铅笔小说网>炮灰的人生2(快穿) > 2459杀猪娘子完(第1页)

2459杀猪娘子完(第1页)

夜雨初歇,山道泥泞如墨。林知意赤足踏过湿滑的石阶,手中提着一盏风灯,火苗在玻璃罩内微微摇曳,映出她眼底深藏的决意。学堂后殿的地窖门已被打开,冷气扑面而来,夹杂着陈年竹简与陶罐封蜡的气息。阿满早已等候在此,身旁站着十名从各地“夜读会”选拔出的核心弟子??他们年龄不等,最年长者已近四十,最幼者不过十四,但眼神中皆有一种共通的东西:那是被问题点燃后的光。

“今晚起,《怀疑的权利》正式开课。”林知意将风灯置于石桌中央,声音不高,却如刀刻入石,“不再只是问‘谁该负责’,而是问‘为何我们认为这是对的’。”

她翻开那本新编教材的第一章,纸页泛黄,是用回收旧账本背面誊写的。油墨未干,字迹清晰锋利:

>**第二课:当你听见“天经地义”,请反问??**

>这“义”为谁所立?

>若无人质疑,它是否还能称为“理”?

一名来自西南密林的女孩举手:“师父,若连圣旨都说‘顺天应人’,我们还能怀疑吗?”

林知意点头:“正因它是圣旨,才更需怀疑。因为最高贵的谎言,往往披着最庄严的外衣。”

她取出一只铜铃,轻轻一摇,清音穿透地窖四壁。“此铃曾属于苏禾。他在南海讲史时,每遇官府逼近,便以此声警示众人转入暗语对话。如今,它将成为你们的‘疑铃’??每当有人说出一句未经思索的‘真理’,你就摇响它。”

十日之后,第一轮试讲开始。弟子们分组前往邻近村落,在夜间召集百姓围炉而坐,不再讲述具体事件,而是引导他们思考日常中的“理所当然”。一位老农听完《谁定的规矩》一课后沉默良久,忽然拍腿大笑:“我种了五十年地,竟从没想过‘为什么租子要交三成’!这不就是他们说的‘祖制’嘛!可谁又是‘祖’?他吃过我的苦吗?”

笑声传出去很远。

与此同时,京城方面传来异动。原本悄然流传的儿歌《灯笼红》突然被禁,街头巷尾张贴告示,称“妖言惑众者斩”。更有数名传唱孩童之家遭搜查,家长被拘押审讯。然而讽刺的是,越是压制,那首童谣反而传播得越广。人们改用口哨吹奏旋律,或将歌词绣在鞋垫、枕套之上,甚至有妇人在蒸馒头时,把字捏进面团褶皱里,蒸熟后掰开即现。

林知意得知消息后,立即启动“断链计划”的二级响应。她命阿满带领西北总堂转入地下模式:所有文字记录改为口传心授,每日课程由不同人背诵记忆,次日互相对照校正;铁笔徽章不再佩戴于身,而是埋藏于各家灶台之下,象征“火种藏于炊烟”。

但她自己却做了一件出乎所有人预料的事??她写信给太子。

信是用特制药水书写在一张普通药方背面,通过太医暗线送入东宫。内容极短:

>“若您真愿变革,请允许我办一场‘万问大会’。

>地点:京郊慈恩寺。

>时间:秋分。

>参与者:不限身份,不论出身。

>主题:向权力提问。

>若您不敢允,便是伪善;若您敢允,则天下将知,变局已启。”

三日后,回信抵达。仅有一字,朱砂所书:

**准。**

消息传出,四方震动。七十多个“夜读会”连夜组织队伍南下,许多从未离开过村庄的人第一次踏上远行之路。有人卖掉耕牛换路费,有人徒步百里只为带上一本手抄的《民间纪语》。路上渐渐形成一支奇特的队伍:盲童靠人牵引前行,老人坐在板车上由子孙推着走,妇女背着婴儿边走边教儿歌,少年们则肩扛自制的木牌,上面写着一个个巨大疑问:

>“税是谁定的?”

>“律法为何不罚官?”

>“女子为何不能科考?”

>“穷人死了算不算命?”

九月初七,距秋分还有十四日,这支队伍行至黄河渡口。艄公见来者众多,神色惊疑,起初不肯摆渡。林知意走上前,递上一枚铁笔徽章:“我们不是乱民,只是想问几个问题。”艄公盯着那枚锈迹斑驳的铜片看了许久,忽然老泪纵横:“我爹……二十年前也是这么一个人。他说,识字就是为了能问个明白。后来他在河滩上被人拖走,再没回来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