铅笔小说网

铅笔小说网>重生之时代先锋 > 第两千九百九十四章 终于混脸熟了(第2页)

第两千九百九十四章 终于混脸熟了(第2页)

武?没有回应,只是调出了第八集播出后的舆情分析图。曲线显示,在《铭记》上线第七天达到峰值后,热度并未如常迅速回落,反而形成一条绵长的高原带??这意味着观众不是短暂感动,而是持续行动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翻找家中旧物,整理家族记忆,甚至自发建立地方性口述史小组。

“火种已经撒出去了。”他对苏婉清说,“我们现在做的,不是点燃,而是守护。”

第九期拍摄进入尾声时,发生了一件意外之事。

一位名叫张文斌的退休法官主动联系节目组。他曾参与审理多起土地纠纷案,退休前夜,亲手烧毁了一批判决书底稿。“我当时知道判错了,但压力太大,只能随大流。”他在视频中坦白,“这些年,我梦见那些被赶出家园的人站在法庭外,一句话不说,只是看着我。”

他提供了三份秘密记录:一是当年上级领导干预案件的通话备忘录;二是几位同僚私下抱怨的录音片段;三是他自己写下的忏悔笔记,长达六万余字。“我不求原谅,”他说,“只希望这些材料能让后来人看清,有些错误,不只是个人良知的问题,更是制度纵容的结果。”

这份供述被完整收录进《证物》最后一章。武?特意将其置于老兵李卫国遗下的棉鞋影像之后,形成一种无声的对话:一边是受害者的坚守,一边是加害者的醒悟。

而在湖南老家,武?完成了母亲纸条的重拍。这一次,他没有独自讲述,而是邀请了几位不同年龄的普通人来到老屋门前??一位农民工、一位女教师、一位退伍军人、一位残障青年。每人手持一张写着“好人不该吃亏”的纸条,依次朗读。风穿过院子,吹动他们手中的纸页,如同无数灵魂在低语。

这一幕成为全片结尾。

《证物》上线当日,同步举行了一场线下展览。在北京798艺术区一间旧厂房内,三百七十二件“平民证物”被陈列展出:有阿?寄来的作业本原件,有赵德海墙上摘下的印章复印件,有李秀英丈夫的安全帽复制品,还有那辆巡回播放法律知识的内蒙古皮卡模型。

最引人注目的,是一面“声音墙”。观众戴上耳机,便可听到由真实通话合成的旋律??哭泣、质问、哽咽、感谢、沉默……交织成一首没有歌词的安魂曲。

展览开放首日,参观者超过五千人。许多人站在“未寄出的信”展柜前久久不动,有人掏出笔,在留言簿上写下自己的故事:“我爸也是被欠薪走的”“我妈上访十年,最后疯了”“我今年二十三岁,这是我第一次敢说出家里的事”。

与此同时,全国人大常委会信访局发布声明:即日起,设立“历史遗留民生案件专项受理通道”,面向全社会征集线索,并承诺“凡有媒体或公益组织背书材料,优先核查”。

这一政策出台当晚,#我愿意作证#登上热搜榜首。二十四小时内,相关微博转发逾百万,附带真实经历分享近八万条。

武?坐在办公室,翻阅网友留言。一条来自甘肃的女孩写道:“我奶奶昨天把藏了二十年的离婚判决书拿了出来,说‘原来现在可以说话了’。”另一条来自广东的工人说:“我和工友们重新整理了当年被拖欠工资的名单,一共三十七人。今天寄给了你们基金会。”

他合上电脑,走到窗边。夜色依旧湿润,城市灯火如星河倒悬。他知道,这场风暴远未结束,甚至可能刚刚开始。

三天后,周志明老人再次更新公众号。这次他写了一封公开信,致所有仍在发声的人:

>“你们让我看到了一种新的可能:不是推翻机器,而是唤醒齿轮。我不是英雄,只是个曾低头走路的老人。但我愿以余生见证,当每一个普通人不再忍耐沉默,体制也会学会倾听心跳。”

文章末尾,他附上一行小字:“我把我的干部档案捐给了‘平民口述史数据库’。请让后人知道,我也曾犹豫,也曾妥协,但也曾,在最后时刻,选择了说出真相。”

武?读完,眼眶微热。他打开摄像机,又一次按下录制键。

“第九期播完了,”他说,“但我们还没讲完。因为还有太多人等着被记住,太多事等着被看见。我不知道这条路能走多远,但我知道,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交出他的证物,我们就不能停下。”

画面外,苏婉清走进来,手里拿着一份新快递单。

“又来了。”她说,“江西一个老太太寄来的,说是她丈夫文革时期挨批斗时写的检讨书,一共四十八页,每一页都有血迹。”

武?点头,接过包裹,小心翼翼拆开。纸张脆弱,墨迹斑驳,但字字清晰。他在第一页看到一句话:“我承认错误,但我没偷国家一粒米。”

他深吸一口气,轻声说:“放进第十期吧。”

窗外,晨光初现。新的一天开始了。

摄像机红灯再次亮起,像一颗不肯熄灭的心脏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