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陵城,人群熙熙攘攘,车水马龙。
平阳城已经落了雪,可对东陵城来说现在应该只能算是深秋,道路旁的树木落下枯黄的叶,凋零的气氛已悄无声息间入侵了这座繁华的城市。
禁卫军踏着沉闷的脚步声,出现。。。
风起于苍梧之巅,卷动山间云雾如潮。宁平仍立于井畔,衣袂翻飞,眼中泪痕未干,却已不见悲戚。他望着那自天垂落的银阶上不断降下的光点,如同星辰坠入凡尘,融入大地、溪流、林梢与田垄。每一粒光芒落地,便有一株九心莲破土而出,花瓣舒展之际,其上浮现出一个名字??那是千万人日夜默念所凝成的印记。
忽然,胸前玉佩剧烈震颤,光芒暴涨,竟与古井深处共鸣出一声悠远钟鸣。宁平心头一凛,低头看去,只见玉佩表面浮现出一行细小文字,似由血丝勾勒而成:
>“火种重燃,然根脉犹危。忘律司未灭,只隐于暗处。秦氏掌‘思正台’,以新政之名行断忆之实。若不斩其源,春不过三载。”
字迹浮现片刻即消,却如利刃刺心。宁平猛然抬头,望向长安方向,双拳紧握。他知道,这场关于记忆的战争,并未结束??它只是从明处转入了暗处。
就在此时,远处传来马蹄声急。一骑快马踏雪而来,rider身披黑袍,脸上覆着半透明轻纱,仅露出一双锐利眸子。来者翻身下马,单膝跪地,递上一封密信:“宁先生,忆火盟八百里加急传书。”
宁平接过信,拆开一看,纸面墨迹斑驳,显是仓促写就:
>“柳芸被捕,洛阳刻印坊遭焚。秦相下令全国搜查《共生识论》全本,凡持有者诛九族。林远昭祖孙失踪,据报最后一次现身在雁门关外。苏婉儿被软禁宫中,然有内线传出,她已在‘记忆伦理课’教材中埋下暗语,引导学子追寻真相。另,北境冰原再次出现黑色雾气,疑似断忆器重启。”
信末附一行小字:
**“火种尚存,但需一人执灯前行。”**
宁平闭目良久,再睁眼时,目光如刀。他转身走入茅屋,取出三年来所记《共忆纪年》手稿,将其封入青铜匣中,又将九心莲玉佩解下,一同放入。
“小满!”他唤道。
屋后走出一名十六七岁的少年,眉目清秀,手中抱着一卷桑皮纸。他是宁平收养的孤儿,自幼失语,却聪慧过人,能以手势与图画传达深意。
“你带着这匣子,连夜出发。”宁平沉声道,“去敦煌莫高窟,找一位叫‘画僧玄觉’的老僧。告诉他:‘井水未枯,莲心仍在’。他会明白。”
小满点头,双手接过匣子,郑重系于背上。
“记住,”宁平按住他肩头,“若遇追兵,宁毁匣,不交人。这本书若落入秦氏之手,便是万千归来者的死刑令。”
少年用力点头,翻身上马,身影很快消失在夜色之中。
宁平独立院中,仰望星空。北斗七星依旧微颤,第七星仍黯淡无光。他低声呢喃:“林雪,你说万人齐心,天地易容……可如今,人心已被割裂成千片万片。我们还能拼回去吗?”
话音未落,古井忽泛红光。水面涟漪荡开,竟映出林雪的身影。她不再微笑,而是神情肃穆,指尖轻点水面,划出三个字:
**“寻碑者。”**
宁平一怔:“什么碑?”
水波再动,浮现一幅图景:一座断裂的石碑矗立荒原,碑文残缺,唯有底座铭刻八字??
**“记初之地,魂归之门。”**
他猛地想起,《共生识论》中有言:“三千年前,记初者以身为祭,立第一共忆碑于昆仑墟,引众生之念成网。”难道说,真正的源头不在苍梧山井,而在早已湮没于史册的昆仑?
他还未来得及细想,远处忽传来轰然巨响。回首望去,只见苍梧山腰一道火光冲天而起??那是他藏匿手稿副本的竹楼!
数道黑影穿梭林间,手持青铜铃铛,正逐一扫荡山中遗迹。忘律司的人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