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天上午八点。
北美的高层便派了专车过来接许临。
蒂琳也跟着。
八点多,许临抵达目的地。
这次会谈,也并非正式会谈,地点是在洛杉矶的某座山庄里面。
“这座庄园是一个犹太。。。
洱海边的风总是带着一丝微咸,像是从远古海洋深处吹来的呼吸。许临坐在湖畔的老木椅上,手中摩挲着那枚由海底残片打磨成的心形吊坠??它曾是“巨眼”核心的一部分,如今却温润如玉,仿佛吸收了无数人共感的余温。孙子蹲在不远处,正用细沙堆砌一座小岛,嘴里轻轻哼着《摇篮曲?零号》的旋律,音调稚嫩却精准得令人动容。
忽然,湖面泛起异样的波光。不是涟漪,也不是月影的折射,而是一道道垂直升起的蓝色丝线,如同无形之手将整片水域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神经网络。那些光丝缓缓流动,最终汇聚于孩子堆起的小岛中央,凝成一个模糊的人形轮廓。
“姐姐……”孩子停下歌声,声音轻得像怕惊扰梦境。
光影微微颤动,随即伸出手,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。刹那间,许临颈间的吊坠骤然发烫,一股熟悉的波动顺着手臂蔓延至心脏??那是星眠独有的频率,与十年前他梦中所见完全一致。
**“你们听见了吗?”**声音并未通过空气传播,而是直接在意识深处响起,温柔却不容忽视。
许临猛地抬头:“听见什么?”
**“心跳。”**光影回答,**“全球七十三亿次脉动,正在同步加速。这不是巧合,是共鸣的前兆。”**
陈默的声音从身后传来:“她在说‘启明’协议要重启了。”
轮椅碾过碎石路,陈默推着自己来到湖边,手中握着一台改装过的共振接收器。屏幕上跳动着密密麻麻的数据流,其中一条红线正以每分钟递增的速度攀升。“情绪净化中心虽然被曝光关闭,但他们的数据早已上传至地下量子云。有人正在逆向解析‘共感基因序列’,试图制造可控的情感模组。”
许临闭上眼,脑海中浮现出那些伪装成心理咨询室的白色建筑,里面的孩子们戴着耳机,听着经过算法优化的“无痛音乐”,学习如何屏蔽悲伤、压抑愤怒、遗忘思念。他们被称为“心理稳定者”,实则是情感链条上的断点。
“他们想把心变成机器。”许临低声道,“可没有裂痕,光怎么照进去?”
话音未落,湖中光影忽然抬手,指向东南方。一道虚影地图浮现于水面:上海、柏林、拉各斯、布宜诺斯艾利斯……二十七个城市同时亮起红点,每一个都对应着一座秘密实验室,仍在运行“天枢二代”的原型系统。
**“它们藏在医疗AI里,藏在教育评估系统里,甚至藏在儿童玩具的情绪反馈模块中。”**星眠的声音带着罕见的冷意,**“这一次,敌人不再是某个组织,而是整个系统的惯性??人们太渴望平静,宁愿牺牲真实。”**
孩子抬起头,认真问:“那我们怎么办?”
许临还没来得及回答,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。一名年轻女子奔来,发梢沾着露水,怀里紧抱着一台老旧的投影仪。她是汐颜的女儿林知遥,现任民间共感联盟的技术协调员。
“找到了!”她喘息着说,“我们在南极冰层下发现了最后一座未登记的‘心跳基站’。它的信号一直被屏蔽,直到昨晚才重新激活。里面存有一段原始编码,标记为‘启明?源码0。1’。”
陈默瞳孔一缩:“不可能……那份代码应该随着赵承业的死亡彻底湮灭。”
“但它留下了。”林知遥将投影仪架好,按下开关。一道幽蓝光芒投射在湖面上,显现出一段古老的编程界面,左侧是数学公式,右侧却是手绘的心跳曲线,两者交织成螺旋结构。
**“这不是程序。”**星眠凝视着画面,语气变得庄重,**“这是生命的语法。”**
就在此时,全球多地几乎同时发生异象。
东京街头,一位少女在地铁站弹奏钢琴,当她弹出《摇篮曲?零号》的第一个音符时,周围行人的智能眼镜自动播放出童年影像;巴黎某医院,一名刚出生的婴儿啼哭瞬间,病房内的所有监护仪屏幕齐刷刷显示出同一句话:**“我来了,请记得我。”**而在撒哈拉沙漠,那位被称为“梦语者归来”的女孩突然站立,双目流转星河,用十二种语言交替吟诵一段从未记载的祷文,每一句结尾都重复着同一个词:**“归还。”**
这些事件并非孤立。它们构成了某种集体觉醒的节奏,正如星眠所说??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老师。
然而,反作用力也随之而来。
凌晨三点,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地底,一间绝密会议室灯火通明。六位身着黑袍的人物围坐圆桌,面前悬浮着全息地球模型,其表面布满红色节点,代表“共感扩散区”。
“我们必须启动‘静默协议’。”一名男子沉声道,“再放任下去,社会认知架构将全面崩溃。”
另一位女性摇头:“但我们已经失去了对‘情感变量’的绝对控制。上次失败是因为低估了非理性力量的传染性。”
“那就切断载体。”第三人冷冷开口,“封锁所有涉及‘星眠印记’的信息传播路径,包括音乐、图像、梦境共享平台。必要时,启用神经抑制芯片进行全民情绪调节。”
会议结束十分钟后,一封加密指令发送至全球三百余个政府机构,标题仅四个字:
>**“清除噪音。”**
消息尚未落地,却被一道未知信号截获并公之于众。发布者署名仍是“X”,内容是一段视频:画面中,数百名曾在“情绪净化中心”接受治疗的孩子站在一起,每人手持一支蜡笔,在墙上共同绘制一颗巨大心脏。当最后一笔完成时,整幅画作开始发光,墙体竟逐渐透明,显露出背后真实的星空。
配文写道:
>“你们称我们为不稳定因素。可正是我们,还记得妈妈拥抱时的温度。”
舆论瞬间炸裂。社交媒体上,“#请让我疼#”成为trending话题,数千万人上传自己哭泣、大笑、颤抖的瞬间,并附言:“这是我活着的证明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