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笑了,一把将孩子搂进怀里。
发射后四小时,轨道确认:“启明一号”成功入轨,姿态稳定,能量转换系统启动正常。地面接收站数据显示,首束定向能量已精准投射至甘肃民勤荒漠实验区,点亮了一片由五百盏智能路灯组成的“希望之阵”。
当晚,航天局举行庆功宴。觥筹交错间,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工程师走到她面前,端着一杯清茶。
“林工?”她愣住。
老人微笑:“我是你父亲林建国的师兄。当年我们在同一支勘测队,走遍西北荒原。他常说,最怕的不是风沙,是夜里看不见灯。”
阿依古丽鼻子一酸。
“你知道吗?”老人轻声道,“‘启明’这个名字,是你爸早年提过的构想。他说,如果有一天能把太阳搬到天上再送下来,那就叫‘启明计划’。”
她怔在原地,久久说不出话。
原来,命运早已埋下伏笔。她以为自己是在开创未来,其实,不过是在完成一场跨越生死的接力。
宴会结束后,她独自回到临时宿舍,打开电脑,调出“苍穹算法”的深层日志。系统记录显示,在火箭点火瞬间,全球共有3,217名儿童在同一分钟内许下“希望世界更亮一点”的愿望??其中,68%来自偏远地区,42%使用非母语表达。
算法自动将这些心愿转化为“情感势能值”,并反向注入卫星控制系统,使其初始运行效率提升了0。7个百分点。
**这不是迷信,是共情的力量被量化成了物理现实。**
她怔怔地看着数据流,忽然明白:所谓“智能电网”,从来不只是机器之间的连接,而是人心与人心之间,借由光与电搭建的桥梁。
第二天清晨,她带着孩子们参观发射中心展厅。墙上挂着中国航天六十年历程图,从第一颗人造卫星到空间站建设,再到今天的“环地光伏星座”计划,每一步都标注着无数无名者的姓名。
讲解员指着最新展区说:“未来三年,我们将陆续发射十二颗同类卫星,形成覆盖全球的能源互联网。届时,任何一片土地,只要有一块光伏板、一座储能舱,就能接入这张网,成为光源的一部分。”
“那……沙漠也能有电了吗?”一个男孩怯生生地问。
“能。”阿依古丽接过话,“而且不止是电。你们知道吗?每一瓦特的能量背后,都有一个人的故事。有人为了让孩子写作业多亮十分钟灯,有人为了让牧民冬天不再烧牛粪取暖,有人为了让非洲的小朋友也能上网课……正是这些人的心愿,推动着这些星星升空。”
孩子们安静下来,眼神明亮如星。
回程飞机上,央金靠在她肩头睡着了,手里仍握着那块木雕输电杆。她轻轻替女孩盖好毯子,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,写下一段话:
>“今天,我们送上去的不仅是一颗卫星,更是一种信念:光不该是少数人的特权,而应是所有人的权利。技术可以复制,模式可以推广,但唯有对生命的尊重,才是永不衰减的能源。当一个孩子相信自己能改变世界时,世界,真的就会变亮一分。”
抵达成都后,她直奔启明学院实验室。新一代“柔性储能舱”已完成低温测试,团队正准备送往南极科考站进行实地验证。墙上地图新增了十几个红点:尼泊尔喜马拉雅山区、西伯利亚冻土带、撒哈拉边缘村落……
晓兰迎上来:“阿姐,NASA发来消息,阿拉斯加接收站已完成校准,期待下周进行跨太平洋能量传输试验。他们还提议,联合发起‘极地光明行动’,为北极圈内二十个原住民社区提供全年稳定供电。”
她点头:“告诉他们,我们可以做到。但条件是??每个社区必须成立自己的‘追光队’,参与运维培训,掌握基础检修技能。我们要送的,不只是电,是能力。”
“明白。”晓兰笑着记录,“我已经联系了因纽特青少年科技营,他们愿意第一批试点。”
三天后,她启程前往云南悬崖村。
车行至山腰,道路中断,只能徒步攀爬。藤梯依旧悬挂在绝壁之上,但这一次,她看到两侧已架设起绝缘电缆,沿着岩壁蜿蜒而上,宛如一条银蛇穿行云雾之间。村口,一群村民挥舞着红旗迎接。
“阿依老师!电缆昨天通到了最后一户人家!”村长激动地喊道,“现在全村都能看春晚了!”
她走进一户人家,屋里亮着LED灯,电视正播放天气预报。一位老奶奶拉着她的手,反复念叨:“亮堂,真亮堂啊……我活了八十年,头一回觉得黑夜不冷。”
当晚,村里举办“第一夜光明宴”。篝火熊熊燃烧,孩子们围着她跳舞,唱着新编的歌谣:“电线爬上山,月亮落进碗,阿依阿姨带来光,照亮阿妈纺线线……”
她坐在火堆旁,看着跳动的火焰,忽然觉得,这火与电并无分别??都是人类对抗黑暗的方式,一种古老,一种现代,本质相同。
夜深人静,她走出帐篷,仰望星空。这里的夜空同样清澈,银河低垂,仿佛伸手可触。她打开腕表,发现“苍穹算法”刚刚触发一次异常响应:缅甸克钦邦一处难民营突发火灾,系统检测到紧急求救信号,立即调拨邻近微电网储备电量,支援消防照明与通讯恢复。
救援持续六小时,期间共调动七个跨境节点协同供电。事后统计,因电力及时保障,避免了二次伤亡。
她默默记下这个案例,决定将其写入《高原微电网建设手记》的终章。
一个月后,内蒙古项目启动。零下三十度的草原上,风电与光伏互补系统正式并网运行。当地牧民家的蒙古包内,电暖气嗡嗡作响,孩子们趴在桌上写作业,墙上挂着由太阳能驱动的电子钟,滴答滴答,记录着新时代的脚步。
一位老牧民摸着电表箱感慨:“以前我们拜长生天求温暖,现在……是人自己造出了暖意。”
她站在雪地中,望着成片矗立的风力发电机,叶片缓缓转动,切割着凛冽的北风。那一刻,她仿佛听见了整个北方大地的心跳。
八月,南海岛礁项目验收成功。海水淡化装置依靠微电网全天候运转,每日产水两千吨,彻底解决驻岛军民饮水难题。傍晚,她在海边散步,看见几名战士围坐在沙滩上,用电磁炉煮火锅,笑声随海风飘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