铅笔小说网

铅笔小说网>三国:昭烈谋主,三兴炎汉 > 第445章 加十锡震古烁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(第2页)

第445章 加十锡震古烁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(第2页)

半月后,成效初显。护商队首次联合行动,于白龙堆击退劫匪,生擒七人,缴获刻有“龙纹缠刃”标记的短刀。与此同时,苏菱在且末取得突破:一名归义羌酋长之子本患重症疟疾,经注射血清痊愈,感动之下献出祖传情报??其叔父曾为玄鹰卫密探,藏有一份“复国盟约”,记载二十一年前政变失败后,残余势力潜伏分布图。

李承业亲赴且末,在篝火晚宴上接受羌酋赠礼。展开羊皮卷轴,赫然列出五大据点:北起匈奴边市,南至交州丛林,东连宗室庄园,西达龟兹绿洲,中央枢纽竟指向长安城南一座废弃道观!更骇人者,盟约末尾签署十三姓,其中赫然包括当今两位御史大夫之先祖。

“这不是谋反,是慢性毒杀。”李承业对黎?说,“他们不求速胜,只求让改革自行崩溃??民生困顿,则怨新政;边疆动荡,则责昭策;一旦天下再乱,他们便可打着‘恢复祖制’旗号,卷土重来。”

然而,正当部署收网之际,长安急报再至:景兴帝病重,太医束手,宫中已有大臣密议立储之事,气氛诡谲。而那位曾审理“玄鹰卫案”的刑部尚书,竟在家中暴毙,墙上用血书写下“多言者死”四字。

李承业仰望星空,黄沙冷月,孤影长长。他对身边将士道:“我们走了万里路,听了万人言,建了无数制度。可权力的本质,从来不是建筑,而是人心争夺战。”

他提笔写下三道密令:

其一,命黎?星夜返京,携《盟约图》面呈皇帝,若君危,则启动“策园应急诏”??那是他早年与几位忠臣约定的勤王程序;

其二,令陈延赶赴辽东,联络鲜卑亲汉部落,以防匈奴趁中原内乱南侵;

其三,亲自率五百精骑,直扑龟兹绿洲,目标??那座号称“佛窟圣地”、实为叛党训练死士的隐秘寺院。

出发前夜,木荣前来辞行:“我要回哀牢山,把你们的故事告诉族人??世上真有官肯听百姓说话。”李承业赠他一本《庶民策典》,并在扉页题字:“汝母若在,当见此世光明。”

骑兵踏月而出,沙尘如幕。龟兹之路艰险无比,需穿越死亡海??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。第三日断水,士卒唇裂,战马倒毙。有人提议折返,李承业拔剑斩鞍:“我若回头,民心何寄?少年送我的画上,那人托起的是整个江山!”

幸得天助,偶遇一支迷途商队,得知前方十里有古井遗迹。掘地三丈,果然涌出甘泉。士兵痛饮欢呼,称其为“昭策泉”。

七日后,兵临寺院。外观庄严清净,内里机关密布。经一夜激战,破其地下密室,查获大量伪造官印、兵器铠甲,以及一本《逆策录》??仿《策要》体例编写,专授“如何利用民怨颠覆政权”之术,诸如“煽动粮荒归咎新法”“制造冤狱嫁祸清官”“散布谶纬动摇皇权”等,条条阴狠。

最令人寒心者,书中多次引用李承业原话加以扭曲,如将“让百姓说话”篡改为“煽动匹夫议政以乱纲常”,将“改革赋税”曲解为“蓄意削弱世家以专权柄”。

“他们不仅想杀我,还想杀死我的思想。”李承业手持《逆策录》,声音平静,“那就让他们看看,真正的思想,是杀不死的。”

他下令将所有证据封存,连同《盟约图》《逆策录》原件,由快马直送长安。另抄副本十套,分发洛阳、成都、建业、辽东等十大重镇留守策吏,明令:“若京师失联,尔等依此图自决进退,共保新政不坠。”

归途中,再次接到京中信使:景兴帝服下苏菱研制的“安神丹”后苏醒,读完密奏,当夜召集群臣,以雷霆手段拿下两名涉嫌谋逆的御史,废其爵位,抄没家产。并下诏天下:“自今以往,凡阻挠民声、破坏河长、抗拒防疫者,无论贵贱,皆按《逆策录》所列叛国罪论处。”

春风再度吹绿关中柳枝时,李承业回到长安。百姓闻讯,自发聚集明德门前,手持《庶民策典》,高呼“昭策公归矣!”

他登上城楼,望着万千面孔,开口道:“这一路,我见过太多苦难,也见过太多希望。一个国家的强大,不在城墙有多厚,军队有多勇,而在一个孤儿能否上学,一个老妪能否领到米粮,一个异族少年能否毫无畏惧地走进衙门投书。”

“我们推行新政,并非要打造完美世界,而是要建立一种机制??让错误能被发现,让痛苦能被听见,让权力永远战栗于民众的目光之下。”

“有人说我是谋主,是智囊,是擎天柱石。但我知道,真正支撑这个时代的,是那些在田里改良稻种的农夫,是在驿站默默记录民怨的小吏,是敢于在纸上画下‘官秤吃布’的孩子。”

“所以我宣布:从今日起,策园不再仅由士人组成。每年科举增设‘庶策科’,专录出身寒微而有实才者;各地‘民声廊’升格为‘议政亭’,每月初一,地方官必须公开回应百姓质询;《庶民策典》每三年增补一次,内容全部来自民间实践。”

话音未落,雷鸣般掌声席卷全城。

当晚,景兴帝赐宴未央宫,特许李承业佩剑入殿。酒至半酣,帝问:“卿功盖天下,志向何极?”

李承业离席跪拜:“臣所愿,非封侯拜相,唯求有生之年,见三兴炎汉之业成。一兴在政通人和,二兴在民富国强,三兴在文明不坠,薪火相传。”

帝动容,解下腰间玉佩相赠:“此乃高祖遗物,朕今日予卿,非为宠幸,而是托付。愿卿持此玉,如朕亲临,监察四方,匡扶社稷。”

夜深人静,李承业独坐书房,取出怀中那幅少年所赠图画。火光映照下,堤坝之上那人身影愈发清晰。他轻轻摩挲画纸,喃喃:“我不是那个托起堤坝的人。我只是第一个弯腰捡起沙袋的人。”

窗外,春风拂过长安万家灯火,仿佛无数火把正在黑暗中接连点燃。

远处书院钟声悠悠响起,恰似时代前行的脚步,坚定而绵长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万道成神
新版红双喜万道成神
...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