铅笔小说网

铅笔小说网>九龙夺嫡,我真不想当太子 > 第三百七十二章 代理皇帝的考察期(第2页)

第三百七十二章 代理皇帝的考察期(第2页)

>“我们曾以为光明是用来驱散黑暗的。后来才懂,光明其实是黑暗中不肯闭眼的那只眼睛。它不强大,不耀眼,甚至常常流泪,但它始终睁着??这就是为什么,哪怕世界堕入永夜,我们也终将重见晨曦。”

书出版当天,全球销量突破千万册。有趣的是,几乎所有读者都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同一句话:“我读完了这本书,但我最想说的那句话,还没写出来。”

这句话本身,就成了新的灯语。

十年又过去。

千灯原野迎来了一场罕见的日全食。当月亮完全遮蔽太阳的瞬间,万籁俱寂,连风都停了。人们屏息等待,不知是否会有什么异象发生。

就在黑暗达到极致的第三十七秒,第七十三号碑骤然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光。那光不是向外扩散,而是向内收缩,形成一个微小的光点,悬浮于碑顶之上。紧接着,光点开始旋转,速度越来越快,最终化作一道螺旋通道,直通天际。

守碑人仰头望去,只见通道尽头,似乎有无数身影缓缓走来。他们穿着不同时代的衣裳,说着不同语言,肤色各异,性别不分,年龄交错??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:手中都提着一盏灯。

第一人是谢婉儿,盲眼含笑,手中灯焰如豆,却坚不可摧。

第二人是赵念,青衫落拓,灯中燃烧的是一卷《悔录》。

第三人是陆沉舟,雪衣斑驳,灯内盛着昆仑寒露。

第四人是林远征,宇航服上缀满星图,灯芯竟是镇龙令碎片。

第五人是那位维吾尔族诗人,灯罩由沙粒熔铸而成。

第六人是梵蒂冈老主教,灯油取自百年橄榄树汁。

第七人是非洲村落里的小女孩,灯是用废弃铁罐和蜡烛自制的……

他们一个个走入光门,步伐坚定,神情安宁。每一步落下,地面便生出一朵发光的花,刹那绽放,随即化为光尘升腾。

人们认出了他们??这些人,都是历史上那些“第一句真话”的说出者。有些名字家喻户晓,有些则从未留下姓名。但他们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中最隐秘也最坚韧的链条。

当最后一人踏入通道,天空骤然亮起。不是日食结束,而是另一种光降临??亿万星辰同时变亮,银河如瀑倾泻而下,与地面的千灯原野遥相呼应,形成上下交辉的壮丽奇景。

科学家无法解释这一现象,只能记录下精确时间:公元21年4月5日,北京时间凌晨3:18:24。

宗教界称之为“群灯升曜”,艺术界命名为“文明共感时刻”,而普通百姓只是静静地站着,流泪,微笑,或跪下祈祷。

就在这时,所有心灯终端同时收到一条新信息,发送者未知,内容只有八个字:

>“你们,也是其中一人。”

没有人知道这意味着什么,直到几天后,新疆和田传来消息:那位曾与赵念对话的诗人,在指导孩子们写作时突发心脏病离世。家人整理遗物,发现她日记最后一页写着:

>“今晚我要去赴约。我知道他们会等我。因为我记得,我也曾是第一个开口的人。”

当晚,千灯原野上空再次浮现虚影,这次不再是洛阳总塾,而是一座全新的建筑??圆形穹顶,四周环绕九条飞龙雕饰,中央高悬一匾,上书三个大字:

**启言殿**

没有人设计它,没有人建造它,但它就这样存在着,如同信念本身的具象。

林晚晴带着学生们来到原野,望着那悬浮的殿堂,久久无言。良久,她轻声问身旁的年轻人:“你说,它为什么会在这里出现?”

青年思索片刻,答道:“也许,是因为我们终于不再需要‘领袖’来点燃第一盏灯了。每个人心里都有火种,只要愿意承认它的存在,它就会自己烧起来。”

林晚晴点点头,眼角泛光。

“那么,”她微笑道,“我们是不是也该做点什么?”

年轻人会意,取出笔墨,在空中写下一句话,投入最近的灯亭:

>“我愿守护这座殿,直到下一个百年。”

光焰一闪,整座启言殿微微震动,仿佛回应。

风又起,穿洞而过,如诵读声绵延不绝。

这一次,诵读的不再是《千字文》,而是两亿人曾经写下的“我愿成为第一盏灯”。

它们交织成歌,回荡在天地之间,永不停歇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