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“你们连假的都做不像,还好意思封杀真的?”
>“建议改名叫《不说人话的人》。”
>“十年前你们毁了它,现在想靠它赚钱?做梦。”
与此同时,国际局势也开始变化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声明,关注“人工智能对人类文化多样性构成潜在威胁”;法国文化部宣布将对中国“凤凰计划”相关技术输出实施审查;就连一向沉默的格莱美评审委员会也发出函件,邀请陆钏提交《春江花月夜》参评“全球最佳古典跨界作品”。
压力如山崩般压向吕铭。
但他仍不死心。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,他秘密召见一名身穿风衣的男人??对方身份成谜,却是国内最顶尖的心理干预专家,专精“公众记忆重塑”项目。
“我要你让所有人相信,”吕铭盯着窗外电闪雷鸣,“那段录音是假的。陆明远从未存在过。《春江花月夜》本就是陆钏编造的神话。最好……让他自己也开始怀疑。”
男人点头离去。
一周后,诡异的事发生了。
陆钏接连梦见父亲。不是温暖的回忆,而是扭曲的画面:老人站在火海中大笑,说“你弹的根本不是我的曲子”;又或是躺在病床上,冷冷道:“你以为你在替我说话?你只是在消费我。”
更可怕的是,某天清晨醒来,他发现床头柜上的日记本被人翻开,停留在一页空白纸上,只写着一行小字:
**“你确定那是你爸的声音吗?”**
他猛地冲进工作室,调取原始录音频谱图比对。肉眼看不出差异,但在超高分辨率波形分析下,某一帧微弱背景音中,竟混入了极细微的电子合成痕迹??虽然不足以否定整体真实性,但足以种下怀疑的种子。
“这是高级认知攻击。”苏黎脸色苍白,“他们在用科学手段制造自我怀疑。就像催眠,让你从坚信变为动摇,再由动摇变为崩溃。”
热芭紧紧抱住陆钏:“别听他们的。你记得吗?那天在小学视频里,有个小女孩唱错了词,把‘不说谎的人’唱成‘不怕死的人’。可正是那一句,让我哭了出来。因为那是真的,无法被复制的真。”
陆钏颤抖着握住她的手。
他知道,这场战争早已超越音乐本身。他们在争夺的,是人类感知真实的权利。
于是,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。
他联系了曾参与“云镜”开发的一位前工程师??那人因良心不安早已隐居大理,靠修自行车为生。经过三天劝说,对方同意协助完成一项任务:**逆向植入**。
简单来说,就是利用“云镜”自身的算法逻辑,反向注入一段不可删除的文化基因。
“就像病毒对抗病毒。”工程师在电话里说,“我把《春江花月夜》的核心旋律编码成一种‘听觉抗体’,一旦用户接触过相关作品,系统就会自动标记为‘高情感价值内容’,后续推荐权重永久提升。哪怕你们被封杀,这首歌也会像野草一样,在每一个角落重生。”
计划执行当晚,陆钏再次开启直播。这次没有密钥,没有限制,全网公开。
他坐在钢琴前,身后挂着一幅巨大投影:实时显示全球各地正在演奏《春江花月夜》的坐标点。从东京地铁站到纽约中央公园,从拉萨寺庙到南极科考站,红点如星辰般闪烁。
“我知道你们在监听。”他对镜头说,“吕铭,沈砚,陈慕白,还有躲在幕后的Mirror-0。今天我不揭露你们,也不控诉你们。我只想做一件事??”
他深吸一口气,双手落在琴键上。
“我把这首曲子,设为互联网的默认心跳。”
第一个音符响起的同时,全球数百万台设备同步接收到一条隐形数据包。它不破坏系统,不篡改程序,只是悄悄修改了某些底层偏好参数。未来几年内,凡是听过这段旋律的人,都将更难被廉价快感俘获,更容易识别虚假共情,更倾向于选择“难听但真实”的艺术。
这就是反击。
文明的进步,不该以灵魂的麻木为代价。
直播结束时,陆钏起身鞠躬。身后地图上,光点已连成一片银河。
几天后,吕铭突发脑溢血住院。官方通报称“长期高压工作所致”。其名下多家公司被税务部门突击调查,多名高管配合问询。曾经坚不可摧的权力网络,开始出现裂痕。
而陆钏,带着热芭和秦澜踏上新一轮巡演之路。这一次,他们不再叫“真实之声”,而是更名为:**“未完成的歌”**。
每到一站,都邀请当地普通人登台演唱。有人五音不全,有人紧张忘词,有人泣不成声。但他们都说同一句话:“我想让世界听见我的声音。”
某夜,演出结束后,陆钏独自走在小镇街道上。远处传来孩童哼唱《不说谎的人》的跑调歌声,风吹过来,像春天的第一缕暖意。
他停下脚步,仰望星空。
忽然明白,真正的胜利,从来不是打败谁。
而是让更多人相信??
你可以开口,不必完美,只需真诚。
你可以歌唱,哪怕无人鼓掌。
因为总有一颗心,会因你而跳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