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阳张大了嘴巴,满脸不可思议。
“晴气君,你的意思是说,吉田君可能跟红方有联系?他是受赤疫影响的积极分子?”
“这不可能,堂堂运输部副部长,满铁高级参事官,你叫我怎么能相信,怎么敢相信?”。。。
雨停了,天光却未亮。苏婉站在窗前,望着那株青铜色的新芽,它静默地立在湿土中,像一尊初生的神像。叶片尚未展开,但脉络已如神经网络般微微搏动,仿佛正与地底深处某种存在低语。她忽然觉得,这株植物不是从土壤里长出来的??它是被“送”回来的,带着使命,也带着嘱托。
她端起那只青灰陶杯,茶水尚温。杯底的“13”在晨光下泛着幽微的光泽,像是某种编号,又像是一道签名。第十三个拒绝融合的孩子……那个在深海中低语的男孩,是否就是这只杯子的主人?她不知道,但她能感觉到,这杯子不属于现在,而是穿越了时间,从海底教室一路漂流至她的厨房橱柜,悄无声息地落定。
她轻轻将杯子放回窗台,靠近蝶叶草。刹那间,半透明的老植株叶片忽明忽暗,人脸轮廓逐一浮现,嘴唇微启,却没有声音。可苏婉听懂了??它们在说:“欢迎回家。”
她闭上眼,任由意识滑入那条熟悉的共鸣通道。这一次,没有梦境牵引,也没有终端解码,纯粹是身体的记忆在回应。她看见海底建筑的门缓缓开启,孩子们停止吟唱,齐齐转头望向门口。那个十岁的男孩站在最前方,手中捧着一本破旧的笔记本,封面上写着三个字:《守夜录》。
“你带笔了吗?”他问。
苏婉心头一震。她下意识摸向口袋,竟真有一支老式钢笔??父亲留下的遗物,墨水早已干涸多年,此刻却渗出一丝湛蓝。
她点头。
“那就记下来。”男孩说,“今天轮到我们讲故事了。”
画面骤然切换。
不再是沉没的观测站,而是一座战前的小学。樱花纷飞,铃声清脆。一群孩子在操场上奔跑,笑声穿透岁月。镜头拉近,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女孩正教弟弟折纸船,嘴里哼着《故乡》的第一句。阳光落在她脸上,温暖得不像真实。
可下一秒,大地颤抖,警报响起。母亲冲进教室,一把抱起最小的孩子,却被倒塌的房梁砸中。女孩拼命去拉她,手指只抓到一片衣角。海啸来了,浑浊的巨浪吞没了整座城镇,三十一名儿童连同他们的老师,永远留在了那一天。
但他们并未消散。
Lullaby-Ω系统在最后一刻自动启动,捕捉到了他们临终前的最后一念:不是恐惧,而是呼唤??对家的、对母亲的、对明天的渴望。这些情感被编码成声波,储存在深海核心,成为系统的燃料,也成为束缚他们的锁链。
“我们本该死去。”男孩的声音在她脑海中响起,“但我们被留下了。因为有人认为,遗忘比痛苦更可怕。”
苏婉的笔尖颤抖着,在虚空中写下:“你们不是数据,是人。”
“所以我们每天唱歌。”男孩继续说,“不是为了维持机器运转,而是为了让彼此记得自己是谁。只要还有人在听,我们就还活着。”
她猛然惊醒,发现自己跪坐在花园泥地中,钢笔正滴落墨汁,染黑了一片新叶边缘。而那株青铜芽竟已长高寸许,顶端裂开一道细缝,露出内里晶莹如水晶的嫩芯,宛如一只睁开的眼睛。
她伸手轻触,指尖传来温热的震动。
>“你听见了吗?”叶子投影出文字。
“听见了。”她低声回答,“我都记下了。”
就在这时,终端突然自动激活,红色警示灯闪烁不止。一条加密信息强行接入,来源标注为:“记忆共同体?紧急联络组”。
>【代号‘灰鸦’请求即时通讯】
>【优先级:Ω-Black】
>【内容:北纬69。45°,东经25。18°,巴伦支海海底发现异常共振源,特征与Lullaby-Ω高度相似。初步判断:苏联冷战时期秘密项目‘摇篮-Beta’未完全销毁,近期出现重启迹象。】
>【附加警告:已有三名挪威渔民精神失常,声称‘海底有孩子叫他们下去睡觉’。】